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學者:政府應展現漁業管理決心 爭取國際認同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一日電)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限縮台灣明年漁獲配額,不屬正式會員的台灣難循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爭議。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所長宋燕輝說,部分國際組織在條約義務上對台灣確不公平,但台灣在實務上有瑕疵,訴諸仲裁未必有利,政府應展現加強管理決心,爭取國際認同。

ICCAT決議將台灣明年大西洋大目鮪配額由原定的14900公噸刪減為4600公噸,對國內業者衝擊甚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長謝大文說,台灣是ICCAT「合作非會員」,雖可獲得漁獲配額,但與正式會員國權益仍不相等,無法申訴。

研究國際海洋法及漁業問題的宋燕輝表示,台灣不是ICCAT會員國,未簽署入會協議,無法利用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爭議,對台灣較不利,此次事件可凸顯部分國際組織對台灣的公平性問題,但台灣在大西洋鮪魚捕撈執行實務上確有瑕疵,即使有機會訴諸仲裁,也未必有利。

宋燕輝說,台灣不是以平等地位參與國際組織,有些管理措施因此無法落實,這是國際社會對台灣的不公平。但從1990年Agenda 21、1995年高度洄游魚種協定、1999年減船及減低漁撈協定,到2001年對IUU(非法、未報告及未管制捕撈行為)的限制,政府長期忽視國際漁業管理發展趨勢,「國家政策遲鈍,漁業管理政策有問題」,也值得檢討。

面對日益增加的國際壓力,宋燕輝表示,政府及立法院對於權宜輪、減船、加強漁業管理的法令、預算編列應有一定思考,他建議漁業署立即成立專責小組,全面調查權宜輪的資本、實際所有人及獲利者等資料,完成清查才能有效管理。

宋燕輝說,1980年代台灣也曾面對國際社會限制使用流刺網的強大壓力,但危機就是轉機,國際社會正在看台灣的表現,若台灣能在明年7月如期向ICCAT繳交具有說服力的報告,就有機會爭取恢復配額,也向國際證明,台灣的確能做好漁業管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