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坪林管制先上車後補票 交部為日後通車籠陰影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四日電)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管制問題,近半年來吵得沸沸揚揚,交通部片面援引尚未成定案的環評初審結論,逕自在中秋節前夕開放每天四千輛次通行,更引爆環評委員不滿,取消開放,環保團體認為,交通部帶頭偷跑,已為全線通車後還否能維持有限度的開放籠上陰影,憑白犧牲坪林鄉民權益。

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到底應否開放通行,早自專用匝道設置之初,水源保護與當地鄉民生計孰重孰輕的爭議,即從未間斷,幾經折衝妥協,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才在一九九一年,作出環評結論,採限制性通車,僅允許快速救護或緊急疏散車輛進出,其後進一步開放公務車及當地居民持證通行。

但坪林人要求全面開放的聲浪,並未因此停歇,迫於民意壓力,交通部國工局最後提出「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開放為一般交流道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歷經五次審查,終於在今年一月中旬,有條件初審通過,全線通車後,可開放每天四千輛次的外來旅客進出,但當水質監測達警戒值時,即必須停止通行。

未料交通部在中秋節前夕,卻以「便民返鄉」為由,提前援引這項仍有待補正資料、再送環評大會審查後定案的初步結論,宣布開放每天四千輛次車輛通行,引發軒然大波,如今則面臨環評委員要求恢復舊有管制與鄉民阻路抗爭的困局。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表示,交通部原先以為有了環評初審結論當後盾,開放通行可以先上車後補票,不過,到頭來卻是「呷緊弄破碗」,更讓坪林人花費十多年,才爭取來的總量管制開放方式,面臨可能被緊縮、一切回到原點的最壞結果,坪林人實在該向交通部強烈抗議。

劉銘龍指出,就是顧慮到坪林鄉,長期為保護大台北水源而發展受限的委屈,環評委員才會同意有條件開放外來旅客進入坪林,但在一連串濫發通行證、管制站形同虛設的負面消息曝光後,等於直接印證了當初各界對只要坪林開了總量管制的小門,就等於全面開放淪陷的疑慮。

不僅如此,劉銘龍說,在各方政治人物的口水介入後,坪林管制問題,儼然已是一場民粹的「零和遊戲」,無論交通部如何信誓旦旦會落實有效管理,都挽不回環評委員對有條件開放的信心了,最後坪林行控中心勢必不是「全開」就是「全閉」,但無論是何者,環保及坪林鄉民都會是兩敗俱傷。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陳椒華則認為,事情演變至今,坪林管制早成為全台水源區管理的標靶案例,交通部實在不該再鼓動民意,把責任全推給環保署,如果作不到確實的總量管制,坪林行控中心就不應該開放外來旅客通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