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唐詩(14B)

作者:朝暉
暮春時節,不同於飄落一地的花,「楊花獨得東風意,相逐晴空去不歸」,因為身輕無執著,春風就能帶著楊花向著陽光,飛向晴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51
【字號】    
   標籤: tags:

第十四課

二、六首押「五微」韻的古代經典近體詩

3. 感遇(其二)唐‧李

可嘆東籬,莖疏且微。
雖言異蘭蕙,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
當榮君采,飄落欲何依。

背景故事:此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夏天),當時李白三十歲,初到長安城,拜謁了一些達官貴人,但無人舉薦,沒有得到朝廷的錄用。

注釋:①感遇:有感於自己的遭遇而創作的詩文。②東籬菊:東籬,原意指在屋子外東面插竹為籬笆,圍起一塊地種菊花。東晉‧陶潛《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用「東籬菊」自比陶淵明。②蘭蕙:蘭與蕙均為香草名。③芳菲:芳香盛美。④未泛:南朝開始興起的秋天喝菊花酒[1],這種菊花酒釀好後,面上會飄浮菊花瓣;「泛」本詩指飄浮在酒水面上的菊花花瓣。「泛」字在古詩文中還常用於指「泛舟」;例如,南朝‧江總《懺悔詩》:「未泛慈舟遠,徒令願海深。」⑤盈樽:古人的習慣,美酒待客都要滿杯,故稱。魏晉‧無名氏《白紵舞歌詩》:「麗服在御會佳賓,醪醴盈樽美且淳。」東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未泛盈樽酒」大意是,如果不將釀好的菊花酒倒滿杯喝。⑥清露:潔淨的露水。菊花酒在釀製過程中要多次添加清露水。⑦輝:本意指光芒、光輝。本詩指(露水的)精華。⑧當榮:正值繁盛之時。⑨飄落:凋謝、零落。

讀音說明:「莖」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旁枝」;古音讀「亨」。《康熙字典‧莖》:「《唐韻》戶耕切《集韻》《韻會》何耕切《正韻》何庚切,音牼。(庚韻)」現今普通話讀「京」。因為「亨」與「京」這兩個讀音都是《平水韻》庚韻中的字,所以「莖」字還按普通話讀「京」。

「疏」字當形容詞表示稀疏、稀少時讀音「梳」。《康熙字典‧疏》:「《唐韻》所菹切《集韻》《韻會》山於切《正韻》山徂切,音梳。(魚韻)又稀也。《禮‧祭義》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當動詞時讀「數,去聲」。《康熙字典‧疏》:「又《廣韻》所助切《正韻》所故切,音數。(遇韻)條陳也。《揚雄‧解嘲》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全詩大意:感嘆盛開在東籬的菊花,旁枝及葉子稀少。雖然與蘭花、蕙草的種類不同,但它卻有獨特的芳香。如果不將釀好的菊花酒倒滿杯盡情品嘗,那它就白白添加了天露的精華。菊花盛開的時候您不採擷利用,等它凋謝了您依靠什麼來釀造菊花酒呢?

詩評:古詩詞作品的高妙之處在於意在言外。「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旁枝及葉子稀少,說明「東籬菊」所吸收的天地之精華都用於開花了。「莖」與「葉」還隱喻在朝廷中的關係或朋友(很少)。李白是在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得到道士吳筠的推薦,才再次入長安,在朝廷中得到翰林待詔的職位[2]。

「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蘭蕙」是有名的香草,在古詩文中還可以比喻有名氣有才華的賢德人士。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雖然與那些有名氣有才華的當今名士不同,但卻有自己獨特的才學。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採用剛盛開的菊花釀製的菊花酒,釀製過程中還添加了純淨的露水。釀好的菊花酒,酒水面上飄浮著花瓣,這麼好的酒如果不倒滿杯品嘗,那不是白白浪費了所添加的天露水嗎?本詩以釀好的菊花酒比喻學成後的儒生,他們所學的治國安邦之理,何嘗不是古代聖人根據天地演化之理傳授的呢?朝廷如果不重用這樣的儒生,那不是浪費了他們所學的才華嗎?

「當榮君不採,飄落欲何依。」言外之意,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朝廷不重用,等他老去了,朝廷去哪兒找這樣有才華的人呢?

「東籬菊」所吸收的天地之精華都用於開花了,「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雖與那些有名氣有才華的當今名士不同,但卻有自己獨特的才學。清 張同曾《菊花圖》南京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4. 履道居(其一)唐‧

嫌地林亭小,莫厭貧家計微。
大有高門鎖寬,主人到老曾歸。

背景故事:「履道居」是白居易及家屬在洛陽的居所,因為白居易定居在此地,後來形成了「履道里」的街區,到清朝都還用這個名稱。乾隆皇帝曾經專門去尋找過「履道居」的遺跡,可惜千年來洛陽經過了多次戰火的摧殘,「履道里」街區舊名尚在,「履道居」已經不見蹤影。明末清初‧毛奇齡《醯雞篇贈藍漣》:「良朋總在履道里,妙地絕勝高陽池。」清‧弘曆(乾隆)《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體》:「憶我巡豫曾經履道里,欲尋白家遺跡久矣。」

注釋:①「履道」即「躬行正道」,出自《易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另外,《康熙字典‧履》:「《廣韻》力几切《集韻》《韻會》兩几切《正韻》良以切,音里。(紙韻)」②林亭:指家宅院落中樹木亭台。過去科班出身官員的家宅院落稱「三徑(有三條路徑通外界)」,也就是家有前院、中院、後院,並有前門、中門、後門;三個小院根據大小,可以建造涼亭,種植花草樹木。晉‧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這是陶淵明講自己辭官回鄉的時候,祖宅內的花草都荒蕪了,只松竹猶存。③厭:嫌棄。④活計:本詩指家裡的家具擺設及生活用品等。⑤高門:借指富貴之家,大戶人家。⑥寬宅:大宅院。

讀音說明:「窄」讀音「責,入聲」。|「厭」讀音「葉,入聲」。|「宅」讀音「澤,入聲」|「履」古音讀「里」(《平水韻》紙韻);如果讀成「呂」,則是「語韻」中的字。所以「履」字不能依照普通話的讀音。以上讀音均參考《康熙字典》注音。

全詩大意:不要嫌棄自家的土地窄、院落內的涼亭樹木小。也不要嫌棄貧苦人家的生活用品簡陋。有很多大宅院,緊鎖大門。房子蓋好後,主人外出(經商或求官)到老了都沒有回來。

詩評:此詩所說的現象當代也經常看到,值得我們現代人反思。所以說,知足者常樂,少欲者久安。

5. 暮春 宋‧王安

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
楊花獨得東風意,相晴空去歸。

注釋:①暮春:晚春,黃曆的春三月都可稱為晚春。②著:附著。③煙樹:雲煙繚繞的樹木、叢林。④楊花:柳絮。

全詩大意:(東風無情)吹拂著滿地殘紅落花四處翻飛;煙鎖蒼翠的樹木圍繞在小溪邊。只有楊花明白了東風的意圖,它們在東風的吹拂下,向著晴空向著太陽方向飛去,不再回頭。

詩評:以暮春為題材的詩古來有很多人寫,如何切入是關鍵。本詩先寫了好多落花被無情的東風吹拂,在地上翻飛,最後萎落一地(言外之意,落花還是有重量,有重量就是有負擔和牽掛);煙鎖蒼翠的樹木圍繞在小溪邊(言外之意,它們都無法自由自在地離開)。那麼,楊花為什麼能獨得東風意呢?因為它身輕啊!它沒有那麼多執著和負擔,沒有那麼多牽掛;所以春風(東風)就能帶著它們飛呀飛,它們如雪花飛舞,向著晴空向著陽光飛行,再也不回來了。為什麼要向著晴空飛呢?因為有陰雨有霧霾的地方會將楊花打濕,會讓它負重,它們就飛不動了。

好的詩篇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看到柳樹讓人起了思鄉之情。(伊羅遜/大紀元)

6. 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 唐‧岑參

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注釋:①平陽郡: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岑參曾經在那裡居住過一段時間。岑參本身是河南新野縣人。②可憐:可愛的。③汾上:汾河邊。④依依:依戀不捨。

全詩大意:我曾經在此地居住過,今天再回到這裡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汾河邊那棵可愛的柳樹,好像跟我認識,正在輕拂著柳枝,依依不捨地向我致意。

古人詩評:①明‧唐汝詢《唐詩解》:言柳之有情,人之無情,可想此正詩人托興處。②清‧劉宏煦、李德舉《唐詩真趣編》:意不在汾上樹,家園情切耳(看到柳樹起了思鄉之情)。

三、附注:

1. 菊花酒:初唐‧郭震《秋歌》:「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唐‧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菊酒攜山客,萸囊繫牧童。」

2. 《舊唐書‧李白傳》:「天寶初,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