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人口增長變化影響以色列決策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12月1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佩斯2005年12月18日華盛頓報導)中東地區目前面臨的很多問題都可能具有爆炸性,其中包括人口問題,而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來說,人口問題更顯得至關重要。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非猶太人口超過了猶太人,預計這一趨勢很可能將持續下去。人口分佈狀況是以色列總理沙龍今年決定撤出加沙地帶的重要因素,而且這一因素今後還可能影響以色列的決策。

下課鈴響了,幾十個孩子跑到操場上,有些人又跑又跳,吵吵嚷嚷。其他人、尤其是女孩子,三五成群地散步、交談、嬉笑。在世界各地的學校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但是,這是約旦河西岸拉馬拉城的一所小學,這裡的孩子們是巴勒斯坦人,他們也許代表著可能在未來影響以巴衝突的一股最大的力量。以色列今年撤出了加沙地帶,這個舉動清楚了顯示了這一點。

*猶太人在西岸和加沙成少數*

這就是人口問題。持自由派觀點的以色列「國土報」8月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以色列以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非猶太人口超過了猶太人口。專家預測,這個趨勢仍將繼續下去。

當然,巴勒斯坦人也沒有放過這些人口統計數字。比如,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裡卡特指出,達成和平協議符合以色列的利益。他說:「我們並沒有消失,我們也不準備消失。出生在我家鄉傑裡科鎮的孩子們將成為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的多數民族。」

這些人口統計數字使以色列總理沙龍感到擔憂,他曾經屢次談到,有必要保持猶太人的多數地位以及以色列國的「猶太特性」。

前美國中東和談代表羅斯在觀察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的行動時表示,人口數字的變化是採取這一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羅斯說:「沙龍談到八千以色列人與一百三十萬巴勒斯坦人居住在一起。在這裡,他談的是人口問題。」

*以色列難以承受保護定居點代價*

沙龍也承認,從現實的角度考慮,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永遠也不可能超過巴勒斯坦人,因此在該地區保護猶太定居者的人力物力代價太大,無法維持。因此,儘管沙龍曾經堅決主張設立猶太人定居點,卻下令拆除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四個小定居點。

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帕格拉教授說,撤出加沙地帶對以色列有好處,這一行動加大了以色列控制的以色列本土以及西岸地區的猶太人口比例。他說:「這意味著,猶太人從多數民族轉為少數民族的時間推遲了大約20年。」

僅僅在50多年前,也就是1948年,在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居住著大約65萬猶太人和130多萬巴勒斯坦人。如今,在以色列、西岸以及加沙地帶居住著大約520萬猶太人和540萬阿拉伯人,其中包括西岸和加沙地帶的4百萬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的140萬阿拉伯人。此外,還有18萬5千非猶太外國勞工和29萬非猶太移民,其中大多數來自前蘇聯。

*專家:阿拉伯人口增長速度較快*

帕格拉教授說,儘管目前的人口分佈變化對以色列有利,但長期趨勢仍然是不可否認的。他說:「阿拉伯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較快,這主要是因為阿拉伯人的生育率更高。因此,猶太人口的比例持續下降。」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數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阿拉伯婦女平均一生生育五個子女,而以色列婦女平均一生生育將近三個子女。有專家指出,如果不包括居住在以色列本土的那些高生育率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婦女的生育率會更低。這一趨勢顯然使以色列領導人感到擔憂。帕格拉教授說,當以色列領導人談到維持一個猶太民主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大幅度減少以色列的非猶太人口比例。

以色列正在這方面進行努力,繼續在西岸地區之內和周邊修建「安全屏障」,完工之後,安全屏障將把主要猶太人定居點和東耶路撒冷包括在以色列一邊。同時,西岸猶太人定居點內的猶太人口將繼續增長,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估計,2005年的增長速度是百分之四點三。

*沙龍談「痛苦的讓步」*

然而,儘管西岸定居點的猶太人口在增長,居住在西岸其他地區的兩百萬巴勒斯坦人還是大大超過24萬多猶太人。羅斯說,這一事實將決定未來的變化。他說:「以色列仍然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太民主國家,在西岸的地位也將和現在不同。這是否意味著全部撤出西岸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這意味著以色列還將採取其他步驟,以確保以色列在人口方面的活力。」

沙龍曾經反覆談到,即使將來達成和平協議,主要猶太人定居點仍將是以色列的組成部份。 然而,他也談到「痛苦的讓步」,強烈地暗示將不得不放棄更多的土地,不得不拆除比較小的定居點。無論以色列最終會採取何種行動,撤出加沙地帶只是緩解人口壓力的暫時性措施。以色列面臨的人口問題只是被延緩,但並未得到解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以色列聲援600萬退黨活動
伊朗總統艾馬丹加:猶太大屠殺是「神話」
以色列指伊朗可能在二00八年擁有核武
以色列人最擔憂的意外事件是車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