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彥臣:偉大的從容

──劉賓雁時代的意義

綦彥臣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訊】一顆情系中華的良心,停止了跳動;
一雙回望故園的淚眼,靜靜地合上; 
一棵傲岸的白楊撒下最後的落葉,那是送走所有悲哀的冥錢!

聽到劉賓雁去世的消息,我順口誦出這“半首詩”。我與劉老先生沒有任何通訊(如電郵)聯繫,甚至沒細讀過他的著作,但“劉賓雁時代的意義”卻是一直縈繞我心的一個課題。

記得1980年代前期,有一個劇本中有一段對話:

有人問:“大佛為什麼變黑了?”

有人答:“因為崇拜他的人大多了,香火把他熏黑了。”

□-這段精典的對話被定性為對“已故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攻擊,劇本上演之不可能且受到了批判。

現在來看,這個隱喻根本沒什麼過份之處,甚至說也是對“偉大領袖”的愛護即個人崇拜的原因不在領袖本身而在於民眾的無知(迷信)。這段對話深刻地影響了剛剛睜眼看社會的我--那時我才17歲,剛上中專。大概是從一本名為《十月》的文學季刊上看到的,印象中是劉賓雁寫的這個劇本。

多年以來,檢索資料無果,總想聯繫一下劉老先生,以試求證,然而終因沒有聯繫上劉老先生的管道,作罷。

時至今日,劉老先生辭世,我已經失去了重要的考證機會。

不過,不管那個劇本是否是他所作即那個隱喻是否源於他的深刻思考,重要的是劉賓雁時代給中國讀書人向知識分子蛻變提供了一條小徑,盡管此徑蜿蜒且荊棘劃面、蓬蒿掛衣。

在符號的意義上講,王若望--方勵之--劉賓雁構成了中國1949年以後真正意義上的覺醒,從而為自由主義在大陸的復甦提供了一脈清流。它的意義雖於國家政治意義上不無局限--如領袖、民眾、崇拜關係的釐定,但其真正價值卻是1860年以來的又一次精英反省,推廣而言它是中國哲學“斷奶期”的一次偉大的覓食運動。

何以言之?中國曆二千餘年封建政治,因毛時代的癲狂,王霸之道(毛所謂秦加馬)徹底失敗,歷史不再具有廣泛思想營養的衛生性;全世界的左翼極權主義危機四伏,1956年赫魯曉夫的政治報告等於給這個人類精神運動史上的怪胎下了診斷書--剩下的只是維持而絕無創造力了。站在人類精神運動史的角度來看王方劉發起的覓食運動或自身孤獨的出走,我們就不難明白中國古語“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的含義。以王方劉為標誌的那群先知者,不乏他們本身的慷慨,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從容。主流政治已經公開宣示不再對他們講究寬容,如1987年1月23日《人民日報》的社論說:“在這樣一個關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上,我們絕不能有絲毫動搖,絕不可以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講什麼寬容、寬厚。”

如果沒有一種來自悲天憐人的宗道般的情懷,他們的從容便不真實,更談不上偉大。他們經歷過個人災難並為此付出了殘重代價,但他們並沒因此擔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行文至此,我不想搶先完成與我同時代乃至後來的思想史家的工作,一部《中國自由化歷史》尚待他們完成,甚至開頭所提到的劇本的考證。我要完成的只是下半首的自吟詩,來表示對劉老先生的悼念:

一脈清流淌淌不息,喻示著混濁的失語;

一隻思想虎鯊,仍是理想海洋的神曲;

一條荊棘之路,昭示著我們將遠離最後審判的煉獄。

賓雁未亡,他需要稍事休息……

2005年11月6日寫於小城綿逸書房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綦彥臣:根本不存在的道德底線
綦彥臣:被槍決嚇蒙了的小夥子
綦彥臣:僅僅是漢武虛像嗎?
綦彥臣:獅子的「一黨專制」邏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