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啡」常地圖╱阿拉比卡 一枝獨秀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3日訊】文自由時報 ◎記者楊雅民、王涵平、羅欣貞

台灣咖啡熱席捲農業,不少農民跟風搶種咖啡,成為近年來的新興休閒農業。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至今全台咖啡種植面積約二百十三公頃,全屬阿拉比卡(Arabica )品種,去年扣除新栽種尚無法收成採豆的咖啡樹面積,可收穫面積僅九十三公頃,年採收量為一百零七公噸。

其中,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與南投縣四縣市,咖啡樹種植面積合計高佔全台咖啡樹種植面積九十四%,又以雲林古坑鄉、台南縣東山鄉、嘉義縣中埔鄉和南投縣惠蓀農場等地區種植面積較多。

至於咖啡及其製品近三年來進口的重量和金額也呈現逐年成長的走勢,九十一年咖啡及其製品進口來台的重量約一萬五千七百五十八公噸,去年已成長至二萬零一百五十六公噸,增幅約二十八%。

本土咖啡採收量佔進口咖啡及其製品量僅約兩百分之一,比例非常小。但物以稀為貴,台灣本土咖啡少,頗受青睞,市場潛力似乎很大,也引來農民搶種咖啡。

台灣咖啡樹種植為十八世紀由英人引進,日據時代開始大規模種植,經過試種後現存以「阿拉比卡」品種較為適應台灣氣候,多集中在海拔三百至八百公尺的山區。

調查指出,台灣咖啡應是十八世紀由英人引進台灣試種,大量種植則源自日據時代,三菱株式會社從東山農場取得種子,與嘉義農試所推廣種植,當時台灣咖啡種植總面積達六千多公頃,最後多集中海拔高度三百至八百公尺之間的山區間種植。

目前台灣台東東河鄉、嘉義中埔鄉、台中惠蓀林場、花蓮安通等地林場均有咖啡樹種植,雲林古坑荷苞山則最具知名度,行銷最為成功,但南縣東山的地理環境、產業等條件比較優越。

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咖啡」,在日據時代曾經獲得國際賽銀牌獎,可惜後來烘焙技術遇瓶頸而逐漸沒落,如今野外還有不少五十年以上樹齡的咖啡樹,隨著本土咖啡崛起,正為部落發展尋找新出路的德文村,也決定復興咖啡產業,一場重振威名的戰鬥正如火如荼展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