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博客(Blog)將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一)

【大紀元2月14日訊】(新唐人熱點互動林雲採訪報導)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這一期熱點互動節目,我是林雲。隨著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的新的名詞「博客」正成為互聯網的熱點,您知道甚麼是博客嗎?「博客」將怎樣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的世界構成影響呢?今天我們請本台的特約評論員周百川先生,來跟大家一起聊一聊這些問題。

連接收聽

林雲:百川您好!

周百川:林雲您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林雲:百川,究竟這「博客」是甚麼呢?給觀眾朋友介紹一下好嗎?

周百川:「博客」其實是中文漢化以後翻譯的一個字,原來在英文最早初期出現的時候它是兩個單詞,一個是web,就是我們互聯網的網「web」,另外一個單字log,就是紀錄,每天的日記、紀錄,這兩個詞連在一塊「web log」,它原本的名字就這樣。

林雲:網絡日誌?

周百川:對,網路日記。後來到了98年的時候,有一位在舊金山硅谷從事電腦技術的人,他最早開發了這種概念,他把他每天的一些心得、一些想法,像日記一樣的發表,而且隨時在更新。後來他覺得「web log」這兩個字太麻煩,就把第一個字最後取了一個b,然後加上第二個字,四個字母「blog」, 這樣固定下來,名稱就傳遍了。再後來傳到中國,就取其諧音叫「博客」。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名字就叫開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林雲:這個網路日記跟個人主頁,或者是網路論壇有什麼不同?

周百川:它最主要不同就是人們把它稱做是電子郵件、論壇BBS,以及手機短信,QQ、ICQ等記事短信,這三個歷史階段之後又一個里程碑───第四種在網路上的一種溝通方式和通訊方式。我再稍微講一下它的來源,就是在99年,「.com」硅谷的網路泡沫經濟還沒有崩潰之前,那時候人們都出現各種新的東西。當時有幾個寫網頁的人,他們成立有一個pira,叫皮阿的一個小實驗室,他們除了給別人幹活之外,自己又開始做一些新東西。這個「blog」,其實就是他們幾個搞出來的。他們成立一個專門的網站,叫Blogspot,這個網站至今還是被稱為是博客文化的鼻祖。它就是變得非常簡單,你只要去註冊,登記一個名字,等於說不用任何技術你就可以開始。就是對網路一翹不通的人,它也是一個零距離。什麼零距離呢?比如說,你不需要任何技術,不會任何電腦技術,你只要會打字就可以了。你不需要花錢專門租用一個服務器,不需要那些特別複雜、特別高深的技術。另外,你也不需要是一個編輯網站的高手,它那裡現成的東西都有。最後你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在這種前提之下,等於每個人都觸手可得。

林雲:就是先在它的一個網站下面,進去登錄....

周百川:所以,它比以前的那幾種方式,帶動了非常多的人參與,每個人都想很容易的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發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就是說它的新聞性很強。很多人目擊到一件什麼事情;你比如說最近印度洋大海嘯,各種語言、各個國家都有這種博客在那裡,只要他有一台電腦可以上網,或者到自己的博客網頁,也就是網路日記裡面,或者到別的比較有名的網路日記裡面,馬上把自己看到的,特別是現在的手機上面都有一個小的照相機的像頭,很多人把一些場面拍下來再加上自己的目擊,寫下一個心得,就傳遍全世界。這就是它和以前的任何一種方式不同,也就是把以前點對點、一個人對一個人的通訊方式,變成一個人對一大遍人,所有人同時又對它,這種非常互動,很快、很互動...

林雲:它是社眾又是信息發布員?

周百川:它可以發布,同時它可以接受別人發布的信息。如果文化是一種生活狀態的話,那麼博客文化就可以看作是在一個網絡的虛擬空間裡面的一種比較完整的生活狀態,就是把人們在網絡上每天做什麼,把每天的生活和網路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分享別人每天的生活和想法,同時別人也可以很快地來了解你的一些生活狀態和想法。

林雲:變得更加透明。

周百川:它的誘惑利是很大的。

林雲:有人說2004年是博客大發展的一年,現在博客的發展是怎麼樣一種狀況?

周百川:確實它是一種幾何數量級的發展,最早99年,皮阿試驗室剛剛推出博客時,當時可能就他們三個人,後來慢慢帶動了一些。到今天我們隨便看一下,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經有超過兩千萬個博客的個體,不管你是在政治方面、新聞方面、文化方面、文學、詩歌、興趣、愛好...,不管你是哪種情況,像這樣的博客總數已經多達二千多萬,中國大陸已經超過六十萬個這樣的博客,所以 2004年正好是發展的高峰。我們從幾個事件可以看,為什麼它發展得這麼快?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那個電影───布里姬瓊斯的日記,是一部很流行的電影,今年馬上要推出續集了,就是很受歡迎,為什麼受歡迎呢?其實那個電影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博客為什麼受歡迎和它發展快的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個女孩也是我們身邊普通的一員,她在英國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她把自己每天生活、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全部通過寫日記發佈出來,就傳開了,甚至被拍成了電影。同樣,這可以看到博客的精神在裡面;就是你為自己的所思所想負責,然後你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網路獨特很有效的方式發佈給所有人去分享;所有人看完以後,如果他們覺得真的有意思,他們就會來參與,他們也會發表他們的心得。這樣很多人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更新,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看。如果我第一次看到「布里姬瓊斯的日記」覺得很有趣,第二集我也會想去看。同樣的,你在網路上發佈的,同理,大家都會跟著去看,所以它就發展的很快。

2004年還有幾個事件很大地推動博客這種現象,一個就是美國大選,一個是伊拉克戰爭。在美國大選之前伊拉克的戰況,在美國有很多自己的親人、孩子和朋友到前線去了,他們就很希望了解在前線的他們每一點滴的生活狀態,因為在軍隊裡面消息很閉塞。通過自己知道的,哪怕是一個電話,或是看到的一個報導,他們就把自己的分析、自己的看法、自己了解的情況...

林雲:你是說那些在前線的人?

周百川:是那些在後方的人,前線的人沒有那條件使用電腦。所以這影響很多人,包括政府、軍方,他們都想去看,每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情況,博客自動的把所有情況彙集在一起,所以每個人看了。它們都非常有新聞性,有時效性,吸引了很多人。

另外一個大的事件,自然就是美國大選。美國大選,我們看到在其中很多人利用博客這種手段,就是說每天即時發布最新的消息、各種選情,方方面面它的一些趣事、趣聞,還有一些私人消息,都發佈上去,很多人看了以後,就對這些被選舉人了解更深入了,不只是公開的、官方的表態,而且更知道個性化的方面。舉個例子,像民主黨早期的參選者───霍華德迪恩,他是第一個使用這個的政治家,在他個人的博客網站,他把他每天的生活點滴、生活理念、他的政治口號、他的想法,都很詳細的發佈在上面,這樣人們就了解了他,所以他競選最早的兩個多月就籌到了七百多萬美元。所以我想美國政治家,趨之若鶩。民主黨在波士頓開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他們還專門頒發了一批記者證,給那些叫政治新聞博客來參與,所以這等於說,官方把博客做為一個新聞來源肯定下來。

林雲:那是不是說,博客這種興起對主流媒體是一種衝擊、一種挑戰呢?

周百川:是帶來一種衝擊,同時也帶來更多的鼓勵吧,就是一種更合理的見證。有一位網路分析家,他把博客和傳統媒體比作三比一,什麼意思呢?一代表傳統的媒體,像報紙、電視。二代表跨媒體,像很多新的手段,比如說在網站上互動,每個電視台它都有些互動性的節目,這方面他稱做二,一種更新的媒體。到了博客文化已經超越了───我是發佈人,你是社眾的關係;即使發佈了,也是別人發佈消息的社眾,在這種情況下,改掉了傳統媒體壟斷的格局,變成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的發佈者,就是說新聞來源可以是你,不需要是CNN,不需要是大的電視台,或者報紙,任何新聞機構。不過這種對每個個體來說,吸引力是很大的。在美國有個CNN專門從事新聞作業的一個新聞記者,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正式職業,到了伊拉克前線,新聞熱點的地方,成為一個職業的博客,我想這是從事新聞一輩子的人始料未及的一件事情。所以對於傳統的媒體來說,我想它起到一種競爭作用,也起到一種衝擊。那麼,CNN網站特別在大選期間,他們就做了很多統計調查,就發現現在美國的網民,在98年時,只有17%參與博客,而到了去年2004年,已經有27%,甚至更多的成為博客,而且隨時發表消息。

林雲:那有一個問題,你剛才談到這個博客它的消息,不管是新聞也好,他發佈的任何,完全是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發的。那麼,對於一個新聞來講,怎麼樣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有沒有一個監督機構,或一個什麼樣的機構?

周百川:從法律上並沒有一個正式的監督機構或管理委員會,博客文化的起源就是這樣。用創立博客的這幾個人的話來說,它純粹是個人心理的愛好,他內心自然的交流;或用另外一個詞來說,它是出於一個人的良知,你對你自己發佈的東西負責。所以這種情況下,帶來了有良、有莠。好的當然是,誰都不可能再壟斷新聞的報導權,誰也不可能獨家的掩蓋什麼東西,因為我們看到像紐約時報,他那個記者報假案就被博客揭發出來,後跑那記者就被辭職、辭退了。同樣不好的方面也有,比如在大陸、在海外,有的人散佈一些黃色的或非常低級的趣味的東西,像中國大陸的木子美現象,她個人的一些性史發表在博客,當時馬上就遭到很多人駁斥,她自己也丟了工作。我想這種東西,首先是自我的約束,但是社會的約束和道德舆論的基礎,對它慢慢形成一種良好的導向吧。

(未完待續)

(據新唐人電視臺《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名人剪影】新唐人“熱點互動” 主持人 安娜
NBA太陽124:89勝溜馬  聯盟首支球隊三十勝
新機場客運大樓合約批出
安替 : 從Blog到博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