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威權政體鬆動 阿拉伯之春不遠

標籤:

【大紀元3月11日訊】(自由時報陳泓達報導)在埃及首都開羅,長期頹糜的反對黨正面臨一個全然陌生的情境:穆巴拉克總統決定開放各政黨候選人參與總統直選;黎巴嫩也因街頭示威而導致政壇動盪,反對黨領袖不諱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情勢,大家都還沒做好準備」,即便如此,在政治生命即將發生重大變化的此刻,「你還是得硬著頭皮面對」。

據國際先驅論壇報指出,中東似乎正朝向一種未知的政治與社會氛圍轉進,夾雜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微妙情緒。就在沙特阿拉伯實施有限度的地方議會選舉後不久,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相繼舉行歷史性的民主選舉,加上黎巴嫩和埃及,形塑了一種「新聞週刊」稱為「阿拉伯之春」的氛圍:民主曙光似已降臨阿拉伯世界,威權政體正朝向民主轉型邁進 – 雖然仍待時間考驗。

此一時刻的到來肇因於外部壓力和內部變遷的合拍。新科技的出現,尤其是未經官方審查的衛星直播電視,讓阿拉伯政府無法再封鎖消息,網路和行動電話也突破了政府的監控,讓運動人士能以前所未見的模式展開動員。隨著資訊能力的提升,阿拉伯新世代現在更勇於向威權領袖表達不滿。

另一重要誘因則是來自美國布什政府的壓力,讓運動人士相信該國政府有所忌憚,不敢貿然鎮壓民主運動。華府表示不再支持高壓政權,年輕的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中東政策儘管素無好感,但他們有意藉此測試華府的承諾。

在埃及,穆巴拉克已掌權二十四年,過去雖常遭反對運動抨擊,但絲毫無損其有效統治。然而,近來反對派聲稱,威權政治行將破產,將為阿拉伯人民所唾棄。不過,一般認為穆巴拉克仍可在今秋的大選中順利連任,禁止集會等箝制人民基本自由的舊法令也仍不動如山。

在沙特阿拉伯,部分地方議會選舉僅開放男性投票,王室政權並未釋出任何實質權力。在野陣營表示,擴大民眾參與決策過程的管道是件好事,但寧可漸進改革也不願看見國家出現動亂。「我們比其他任何人都知道如何推動改革」,不需要「局外人」指導。

在黎巴嫩,年輕的街頭示威者成為阿拉伯世界前所未見的騷動典型,尤其因為他們的訴求有其特殊性。他們要求敘利亞撤退駐軍,放棄一切政治干預,前總理哈里里遇刺身亡更激發其同仇敵愾。一名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的女研究生表示,若連哈里里這種大人物都會被暗殺,「這個國家裡大概無人可以倖免」。

開羅、利雅德、貝魯特等地的民主風潮來勢洶洶,置身其中者並不以此為滿足。沙國政論家席里安指出,期待政治與社會變遷的氛圍已然成形。「政府和民間之間必須展開某種對話,雖然可能出現對立局面,但總是一種進步。」

事實上,早在美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前,阿拉伯世界的變革便已起步,但九○年代的改革泰半只是妝點門面,聊備一格,如約旦、葉門和摩洛哥都曾舉行國會選舉,但權力還是牢牢掌握在威權統治者手中。

另一方面,新科技也推動了向自由邁進的步伐。「半島」和「阿拉伯」等衛星電視台的直播畫面,讓更多人瞭解到示威者的訴求。貝魯特的抗議規模之所以急遽竄升,部分原因就在於附從者透過電視畫面看到鎮暴部隊並未開火,因而踴躍聲援。

就在幾個月前,阿拉伯人也在電視上看到烏克蘭的類似場景,讓有些人開始想「別人能,我們為何不能?」

不過,中東這波民主化浪潮最重要的內在動因還是民眾自發性參與。前黎巴嫩內閣部長薩拉米表示,民主必須由民主人士推動才可能出現,只有民眾挺身爭鬥,才能讓民主的理想成真,而非憑藉美軍的坦克或內部機制自我轉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盟宣布新領導層人選 馮德萊恩獲連任提名
【時事金掃描】中共兩防長被控 北京突降冰雹
中國廢食用油傾銷美國 議員呼籲加強監管
IMF總裁敦促美國削減赤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