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交大首創完成氮化鎵面射型藍光雷射研發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易霖新竹七日電 )台灣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宣布完成氮化鎵面射型藍光雷射技術,不僅是台灣首創,也是世界級突破性成果,未來可望推廣到高密度光儲存(HD-DVD),大面積雷射顯示器及照明等領域應用,開創台灣光電產業新契機。

交大光電系主任潘犀靈表示,藍光技術應用將成為 下一世代光儲存技術主流,然而目前先進技術多由日本 掌握,台灣要打破過去光儲存技術落後地位,唯有自主性開發新規格,才能提升競爭力。

潘犀靈表示,在光電系教授王興宗帶領下,光電系耗時近 5 年,從材料磊晶、製程改良與建立到元件製作,無數次不斷地嘗試努力,完成藍光面射型雷射研發。

潘犀靈指出,交大研發的藍光面射型雷射是由一組 垂直共振腔與多重量子井結構發光層所組成,與目前日 本已邁入量產的藍光邊射型雷射技術相較,藍光面射型 雷射光點較圓,且呈一直線,發散特性較慢,可聚集在 比較小的光點上,效能表現較佳。

此外,藍光面射型雷射可進行二邊射技術所無法達 到的二度空間陣列,且無須封裝便可進行量測,單位成本較低,更適合商品化應用。

參與共同研究的交大光電系副教授郭浩中表示,氮 化鎵材料成長磊晶技術非常困難,一般藍光發光元件只 能達發光二極體程度,要製成一般邊射型雷射已十分困 難,此次交大完成藍光面射型雷射開發,領先美國與日 本等尖端實驗室進度,將台灣藍光雷射研發水平晉升到世界級之上。

郭浩中指出,相關技術應用對高密度光儲存(HD-DVD),大面積雷射顯示器及照明等領域都有顯著效益;此外,由於氮化鎵面射型雷射微共振腔及其獨特的光電物理特性,可用來控制光子輸出,也可應用於量子資訊、奈米科技等領域。

郭浩中說,雖然目前這項研發成果尚未能邁入商品 化階段,但已為台灣產業開啟產業新契機。目前交大已 與工研院光電所進行相關規格與重複製造驗證等商品化準備,順利的話,2 到 3 年後便可邁入量產,並尋求業界合作技轉,共同延伸技術層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