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政院長:不排除修憲反反分裂法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八日電)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今天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台政院長謝長廷以「不排除修憲」回擊,表明捍衛台灣主權及國家利益,即使敏感,國際社會也不好置喙;行政部門這種說法,除可試探國際反應外,也可能影響尚未出爐的反分裂法具體條文,是被動中主動出擊的深思謀略。

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兆國八日在北京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說明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主張與內容。一如台灣政府部門事先獲得情資,中國當局先以「立法說明」方式,待十四日人大閉幕前,具體條文才能明朗。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邱太三分析,中國這種做法雖有「夜長夢多」的副作用,不過,中國應有深層的政治效應考慮,「關鍵條文」或許還有「迴旋空間」。

去年十二月中旬,中國以國際宣傳方式向各國發出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說帖,為兩岸關係投下一顆震撼彈。

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原先說帖的內容比現在中國端出的立法說明「嚴厲許多」;其中關鍵字句的調整是順應變遷中的兩岸及國際格局。

台灣政界及學界多數意見認為,中國著眼安撫國內強硬派壓力因素推出的「反分裂國家法」,起初國際社會未見到具體條文,反彈聲浪不大,多重申既定政策立場。

隨著兩岸過年包機直航順利成行、中國國台辦官員孫亞夫等人來台,弔唁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新任閣揆謝長廷提出「和解共生」,以及扁宋會的十項聲明,兩岸營造春暖花開氛圍時,中國卻執意推出八成台灣民眾反對的「反分裂國家法」,令美、日、歐盟等國家不得不發出關切聲音,力促台海兩岸不應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

這三個月,台灣政府部門的作為堪稱冷靜,沒有激情的演出,對推動反併吞法或防禦性公投,始終不公開表態,也與國際社會頻繁溝通,除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也讓「麻煩製造者」的形象,從被中國嫁禍的角色,移回中國自己本身,這是中國推動「反分裂國家法」的不智之一。

其次,所謂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的三條件,或是授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和採取相關措施的權限等草案內容,不僅構成要件不明確,「等同對台動武空白授權書」,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憂慮,更把口口聲聲說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假面具,徹底戳破,傷害台灣人民感情,這是推動立法的不智之二。

另外,中國把既有對台政策法律化的結果,不但失去政策運用的靈活彈性,中國當局也會被迫認定台灣哪些動作是必須採取「非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未來恐「不堪其擾」,更可能成為內部權力鬥爭的工具,造成「作繭自縛」的後果,這是不智之三。

無庸置疑地,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企圖改變台海現狀,否定中華民國主權,面對中國拋出這種變化球,相信台灣政府研擬多套劇本迅速因應。

從謝長廷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如果中國通過隨時可以對台灣動武,將台灣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法律,他贊成憲法總綱的部分,一到六條通通修掉」,即可見出端倪。

台灣喊出修改憲法的舉措,當然牽動國際與對岸的敏感神經,不過,台灣面對中國矮化台灣主權地位威脅之際,以修改憲法部分條文表明捍衛台灣國家利益的立場,似乎國際社會也不好置喙。

謝揆丟出不排除修憲的主張,不但可以先試探國際的反應,也可能影響尚未出爐的反分裂國家法具體條文,對台灣而言,是被動中主動出擊的深思謀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