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智富 : 歐盟體制對中國和東北亞的示範意義

杜智富

標籤:

【大紀元5月12日訊】前言

  對中國未來國家體制關心的論者中, 有不少以歐盟為範例, 指出由於臺灣, 西藏和新疆等問題, 未來中國的國家體制, 可能是類似歐盟的一種鬆散的邦聯體制。台灣島內最主張獨立的臺聯, 曾經認為與中國的關係最多也只能到歐盟似的邦聯關係, 聯邦不是他們能接受的選項。西藏與維吾爾族都可能有類似的想法。

  雖然東亞與歐洲在文化, 歷史, 國情等方面有巨大的差異, 可是歐盟在它形成的過程中思考的問題, 取捨和經歷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本文的目的是要把歐盟的組織和經驗與中國國內和周邊環境作一比較, 來看看那些地方對我們有參考價值, 那些無關重要。

  歐盟成立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

  歐盟的前身是二戰之後建立的歐洲煤鋼聯營, 後來又發展了好幾個歐洲共同體, 例如煤鋼共同體, 原子能共同體, 經濟共同體等, 再由這些共同體逐漸演變成歐洲單一市場, 歐洲貨幣聯盟, 歐洲貨幣統一為歐元, 最後在1993年才建立了有政治意義的歐洲聯盟。

  這整個過程歷時五十多年, 五十多年來龐大的人力物力主要耗費在三個方面, 一方面是體制的建設, 這包括了歐洲議會, 元首會議, 部長會議, 執行委員會, 歐洲法庭, 歐洲中央銀行, 制訂了一系列的條約和歐洲憲法, 第二方面是五十年來歐盟不斷的橫向擴充, 從原來的六國變成今天的二十五國。這期間最消耗精力的是為了照顧各國特殊要求的談判, 尤其是法, 德, 英三個大國的要求往往包含了對歐盟不同的理念, 最難調和。

  歐盟成立的歷史和外在因素

  歐洲各國之間有很長的戰爭歷史, 歐洲各國終於在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 痛定思痛,決, 定不能再爭鬥下去, 法國首先提出把德國可怕的煤鋼力量, 變成聯營, 德國有贖罪之心, 欣然同意, 同時戰後不久美蘇開始了冷戰, 美國因而鼓勵歐洲聯成一體, 使之能夠抗衡蘇聯和東歐, 美國因此向歐洲提出馬歇爾計劃, 提供援助, 加速歐洲的復員。

  冷戰結束後歐洲整合的最大推動力是因為經濟規模的問題, 歐洲國家都相當小, 很多國家人口在一千萬以下, 每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都沒有足夠的經濟規模可以與美日競爭, 聯成一起,人口就超過4.5億,比美國人口還要大,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可以舉足輕重, 今天歐元已是全球的強勢貨幣就是最好的明證。

  歐盟對成員國的基本要求

  歐盟的成員國採自動申請加入, 也可自動退出, 去留都沒有強制性, 歐盟從初始的六國, 一直增加到今天的25國,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要退出的。

  歐盟對成員國的基本要求有兩方面, 一是政治層面的要求, 另外是經濟層面的要求, 政治方面的要求是每一個成員國都是民主國家, 有獨立的司法制度, 有民選的政府, 保障人權和自由, 申請加入的國家在人權, 法治和民主上的程度要經過嚴格的考核, 不及格的地方要改進後才能加入, 有些東歐國家要花七,八年時間才能達到標準,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目前還在被考核和被要求改進之中。

  在經濟方面的要求, 主要是一個國家在財政上的穩定性和 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控制, 比如每年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 總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等。

  歐盟對成員國的吸引力

  歐盟對歐洲大國的吸引力, 在於歐盟自己是一個很有規模的單一市場, 同時歐盟大國之間在政治上避免了過去的惡性競爭甚至戰爭, 對外有巨大的經濟規模, 和舉足輕重的政治份量。

  對歐洲的小國, 農業國家和落後國家, 好處是很實際的, 首先是全歐性的農業補貼, 由於歐洲農產品價格定的很高, 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如法國, 南歐, 東歐的國家就會得到很大的補貼, 農業人口很富有, 也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另外歐盟對落後地區有長期的經濟援助, 目的是要達到全歐在經濟, 建設, 教育, 就業等方面的平均發展。

  中國,維族,藏族,和台灣的情況

  維族, 藏族, 和台灣在政治上都是希望獨立的, 對中國的期望可能主要是經濟上的。中國對這三塊地方的思路主要是政治和國防上的考量, 不允許和不接受分裂。

  那麼維族, 藏族, 台灣和大陸有沒有可能組建一個共同市場, 甚至一個東亞聯盟呢?

  從歐盟的經驗來看聯盟是言之過早, 歐盟是從簡單的媒鋼聯營, 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 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但是最主要的障礙是政治體制上的要求, 歐盟要求每一個成員國都是民主國家, 對民主制度, 司法獨立, 人權和自由的保障等都要求很高, 歐洲議會也是民選的, 不如此聯盟體制的運作就不可能。

  中國目前的一黨專政和台灣的民主政治體制就不能相容於同一個聯盟之中。因為聯盟意味著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到時大陸的人口會大量的流出, 台灣會受不了, 地區平衡發展還會要求拉平台灣和大陸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別, 再富有的台灣也很難承擔起落後地區的發展經費。

  大陸和臺之間建立共同市場的困難比較小, 歐盟的成功經驗說明先從簡單可行的方案入手為佳, 歐盟就是先從共同市場一步步走過來的。與歐洲不同的是中國自成一個龐大的市場, 從市場的規模來看臺灣的市場對中國意義不是很大, 不似歐洲各國各自都成就不了市場的規模。那麼要是中國同意建立共同市場, 也就是說對台灣打開中國的市場, 中國肯定會堅持不分離作為先決條件。

  台灣由於有台灣海峽的區隔和有美國的支持, 它享有了實質的獨立, 大陸可能要接受臺海現狀, 它的條件可能只能是台灣不許逕自宣佈獨立, 對台灣來說政治上的聯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對共同市場的興趣會比較大, 可能對台灣來說共同市場的形式都未必是最理想的, 最好是中國的市場能對台灣單方向開放。因為共同市場意味著雙方的市場都要打開, 台灣的小市場和中國巨大市場的結合, 可 能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這並不表示台灣不應該與中國談共同市場的可能性, 只是在談的時候要考慮到本身市場的承受能力。

  藏區和維區, 由於目前都在中國之內, 主要的問體不在市場的共有上, 維族和藏族的主要追求是民族的獨立, 要是獨立在中國強大的武力控制之下成為不可能, 那麼民族的高度自治就成為主要的訴求了, 維族和藏族都會希望動用國際壓力, 迫使中國落實高度的民族自治。

  維族和藏族在有了高度自治後, 市場的問題才變得有意義, 一方面是由於維藏兩區的經濟規模比對中國相對的小, 中國在市場的政策上需要對維藏兩區作優惠的傾斜, 正如中國對香港的照顧一樣, 同時維藏兩區也要提出中國應比照歐盟對落後地區的長期經濟援助, 努力拉平西部與沿海地區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

  從歐盟的經驗來看, 中國與藏, 維, 台灣之間的問體需要從小做起, 先合作起來, 慢慢建立互信, 慢慢更改政治體制, 使之趨同, 才能開始考慮聯盟。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情況

  中國與韓國和日本也有可能結成共同市場, 這個結合的互利互補性質更大了, 資金,技術, 人員的交流的規模更大, 這個更大的共同市場對台灣, 藏維各族也應該是更具吸引力的。同樣的, 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 透過共同市場的合作, 中日韓三方可以逐漸建立互信, 不但可以降低中日, 韓日之間的敵意, 有避免戰爭的可能性, 要是富庶的日,韓,台能像德國對歐盟的大量捐助, 也對東亞經濟落後的地區如朝鮮, 中國西部, 維藏地區提供長期的援助, 這將對東亞的和平與平均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結語

  從歐盟的經驗來看, 透過簡單的共同市場的建立, 各國和各地區之間可以建立起規章制度, 從而建立互信, 化解矛盾,達到互利互助的目的。

  本文認為, 維族, 和藏族繼續向中國要求民族高度自治是合情合理的,台灣則應向中國提出建立東亞共同市場。將來東亞共同市場的發展不排除日本, 韓國, 和朝鮮的加入。

  由於各地區目前存在著專制和民主制度的差別, 短期內很難想像政治層面的結合。

  東亞各地區之間可能要透過共同市場的長期運作, 來不斷的加強溝通和互信, 只有在各地區政治制度趨同於民主, 法治之後, 才能開始考慮政治上的關係。
 2005 05 11
  (公民議政)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炳章母親在加拿大要求中共釋放兒子
王炳章家屬在加拿大國會贏得同情
民主正義之歌
杜智富:加拿大的聯邦經驗對未來中國的意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