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婦女產後減重

林宜芬(台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膳食治療組主任)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8日訊】婦女節與兒童節合併為婦幼節,仍然不減我們對婦女朋友的關懷。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人的生育率屢創新低。女性朋友常憂心生育後身材變樣,因而對孕育新生命有所卻步。產後肥胖與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血液量的變化等內在因素有關,以致體脂肪囤積,與一般的肥胖成因並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產後肥胖是指產後六週,體重仍超過懷孕前的10%,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產後婦女的體重平均增加0.3~4公斤,但個人的差異很大,有的婦女可以增加到10公斤以上,婦女的肥胖問題與產後肥胖有密切的關係。

在整個懷孕的過程中,母親的體重增加應在10~15公斤內。研究發現,懷孕時體重增加若在建議範圍內,生產後一年內的體重平均較孕前僅增加1~1.5公斤;但是懷孕時體重增加超過建議標準者,在生產後一年體重則會超過理想範圍,達到「過重」(BMI>24)。對於營養狀況良好的健康孕婦,懷孕第1期(1至12週)不需額外增加熱量的攝取,攝食量與孕前相同即可;懷孕第2、3期(13至40週)每天則需增加300大卡。在食物的攝取方面應重質不重量,選擇營養素密度高者,以避免孕期體重增加太多,造成母親的產後肥胖。而經過產程的辛勞,以及月子期間若又需哺乳,台灣人常會有需「補一下」的想法,但是千萬別補過了頭,造成產後體重不減反增。

月子期間哺育母乳者,因製造乳汁需消耗較多的熱量,每日需較孕前增加500大卡,孕期囤積在母體內的脂肪此時也可提供部份需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林妙卿主任建議,母親在此期間的飲食攝取可以『跟著感覺走』,也就是說在哺乳期間,餵完奶後如有餓的感覺時才吃東西,有渴的感覺時才喝水,可以避免攝取過量,造成產後肥胖。如果不哺乳,則攝取的熱量應回復到孕前的攝取量,此階段也應配合簡易、緩和的床上運動。

當然,不管哺育母乳與否,飲食仍應選擇營養素豐富的健康食材,並搭配水煮、紅燒、燉、滷、烤等烹調方法,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譬如麻油雞的烹煮,可先(去皮)再(煮),食用時並將上層的浮油撇掉,就可去除多餘的油脂;點心最好是選用(清燉)當歸黑棗排骨、(水煮)枸杞魚湯等。為母體可以獲取足夠營養素及預防便秘,在此階段應攝取富含纖維質的糙米、蔬菜及水果等,適量蛋白質,以及足夠的液體,有助於母親的體能恢復,以及提供優質且足夠的母乳哺育新生兒。

產後的正常時期(產後6週後)是另一階段生活方式的開始,母親開始面對新的挑戰;如果必須自己帶孩子,己經會消耗不少熱量,但須特別注意不要過度勞累,並預防「媽媽手」等肌肉傷害。對於要回到職場的母親,除了做好孩子的托育外,如何讓自己在工作、家庭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呢?母親在此階段除需營養均衡的飲食外,尚須加強生活中的運動量,才能恢復孕前的體重。此階段建議的運動類型;在家可利用走步機,地板的柔軟操,瑜珈,上下階梯,或上、下班途中提早下車,刻意製造徒步快走的路程等方式,每天運動的時間累積有30分鐘以上,再加上飲食每日減少300大卡(約相當於一個西點麵包)的熱量,一個月就可以減少1.5公斤的體重。如果產後6個月,身體質量指數(BMI)仍大於24,體重又比懷孕前增加5公斤以上,而且體重一直停滯,無法往下減時,最好能到醫院尋求專業減重諮詢。

對於仍有哺乳的母親,運動的時機最好是在哺育或擠乳後,因為運動後產生較多的乳酸導致乳汁味道改變,可能影響寶寶吃奶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提醒婦女重視產後肥胖問題,因為有健康的媽媽才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而且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罪魁禍首。

【健康】應該是送給所有婦女最佳的婦女節禮物!!◇(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