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計局長坦言統計造假普遍性

標籤:

【大紀元5月23日訊】最近,南方周末一篇署名汪金友的關於中國官場統計造假的新聞,具實的披露了中共當局各層結構統計造假真貌。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曾坦稱,統計造假問題已經成爲“歷史頑症”,在全國有“一定的普遍性”。

報道稱,在中國很多人的心目中,統計造假的新聞已經“不新鮮”了,因爲“經常有”、“哪都有”。被發現和被查處的,只是“一定的普遍性”中的“極少數”。更多的統計造假者,不僅在官位上穩坐多年都“平安無事”,而且其中不少人還因爲“造假有術”和“造假有效”,而一步步地由小官變成了大官。

據報道列舉:5月中旬湖北省又發現和查處了兩起統計造假案件。一是黃梅縣統計局2003年虛報工業産值4.2億元,2004年上半年虛報3家已停産企業工業産值1.5億元。二是漢川市脈旺鎮在2004年全國統計普查中,實際個體經營收入只有8000萬元,卻上報10億元,比實際數多報了9億多元。

李德水介紹,2001年至2003年,全國虛報、瞞報、僞造、篡改統計資料的占60%。據此李德水局長坦稱,統計造假已經成爲一種頑固的“官場病”和“社會病”。

那麽,這“病根”在哪里呢?是在“內部”,還是在“外部”?是在“上邊”,還是在“下邊”?

汪金友聞中答疑:其一,指標擠壓,致使很多基層幹部承擔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黃梅縣爲例,上級下達給該縣2003年的工業不變價産值任務爲23億元。這個數位經縣人大表決通過之後,就成了“法定指標”。而到年底,從下邊統計上來的數位只有19億元,比上級要求的任務指標相差4億多元。怎麽辦呢?要麽如實上報,“拖全市的後腿”,書記、縣長等著挨批評、挨板子,甚至撤職調離。要麽給統計局長施壓,讓他們“重新統計”、“把該報的數位報上來”。書記、縣長如果不是“太傻”,大多都會選擇後者。因爲只要不“撞在槍口”上,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

其二,騎“牛”難下,上一任吹上去了,下一任就只能跟著吹。第一個鄉長在任的時候,把3億元的個體經營收入虛報爲5億元,那麽到第二任鄉長接手的時候,就只能報6億元甚至更多。這樣如果第二任鄉長在這裏任職三年,到第三任鄉長上任的時候,基數就已經達到8億元了。他惟一的辦法,就是把吹起來的“牛”接著吹下去。也許有人會說,這第二任和第三任,爲什麽不把數位中的水分擠出去呢?而他們要真的那麽做,就破壞了“遊戲規則”。因爲“後任否定前任”,是官場中的大忌。不僅周圍的官員看不起你,而且上級也可能因此而不再信任你。

其三,上責下負,形成了一本糊塗賬。許多人都以爲,統計造假者是統計造假的最大受益者。其實不然,一個鄉鎮的鄉鎮長統計造假,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他們而是縣長。你想,一個縣20個鄉鎮,如果每個鄉鎮都多報1億元個體經營收入的話,那麽全縣就可以增加20億元。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政績”。所以凡是存在統計造假的地方,大都有市、縣領導的暗示、支援和默許。不出事的時候,你好我好,縣長升了,鄉長也跟著升。一旦出了事,責任則全由下邊來承擔。

很多地方的領導,都經常向下邊“要數位”,但卻很少“查數位”。其實,“查數位”比“要數位”更重要。不查就得不到“實數”,不查就縱容了“假數”。

就憑著一堆堆的“虛數”和“假數”,至下而上體現出了中國經濟的全貌,即經濟高速增長,股市瀕臨崩盤,農民工人水深火熱。一大陸人士如是說。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造假書氾濫  台灣學者名稱也遭冒用
中共營造假象引外資 台商需提高警覺
中共煽動操控大規模反日遊行
投書:浠水公安與偷渡者勾結造假戶口牟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