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產業╱梅山茶農 孕育阿里山高山茶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鈺淳╱專題報導

阿里山高山茶享譽國際,儼然成為嘉義山區龍頭產業,茶園面積高達2600公頃,山區7、8千人賴製茶維生,其中又以梅山鄉的5千人最為密集,反倒是阿里山鄉僅樂野、達邦一帶茶區面積僅佔8%,與外界印象中,高山茶全都來自阿里山鄉的觀念截然不同。

據統計,嘉義縣茶園梅山鄉茶區達1600公頃,幾乎佔去3分之2的產量,包括太平以東的龍眼、碧湖、瑞里、瑞峰、太興、太和各村,上千戶幾乎靠製茶維生。

僅次梅山鄉茶區的則是番路鄉的450公頃、竹崎鄉的400公頃以及阿里山鄉的200公頃,製茶人數總數約2500人左右,僅佔梅山鄉的2分之1。

阿里山高山茶崛起過程,其實要從梅山鄉偏遠的小村落「龍眼林」談起。

現年80歲的王清 透露,龍眼林早在清末民初時就已經有人種茶,當時村民擔著茶擔,一擔一擔從龍眼林徒步擔到台南府城販售,來回需1週時間,應該算是龍眼林最早栽種茶葉的起源,但文獻未記載。到了他孩提時期,龍眼村確實已有人種茶,當時茶苗還是由大陸安溪引進,所種品種為紅心烏龍與蒔仔茶,栽植面積約1公頃,但後來遇上抗戰時期,茶園隨之荒廢,製茶產業從此在阿里山銷聲匿跡。

民國64年以前,梅山龍眼、太平、碧湖一帶農民以金針、香菇為主要產物,但僅能勉強餬口。直到民國64年,龍眼村正式成立社區,由當時擔任鄉民代表的林允發擔任理事長,才有機會到全省評比第1名的鹿谷鳳凰茶區觀摩,開啟阿里山茶產業歷史新頁。

只是,萬事起頭難,林允發看準茶葉市場,向縣政府爭取預算,聘請茶葉改良場專家來龍眼村探勘可行性,發現龍眼林海拔約1100公尺,全年雲霧縹緲,極適合栽種茶葉,於是在縣府輔導下,於民國65年成立高山茶6大示範觀察園,並由茶農王清 搶得先機,於74年榮獲梅山鄉第1屆比賽茶特等獎。

當時梅山茶等於是台灣茶的代表,也因此茶葉產區從梅山鄉龍眼林遍布太和地區,再拓展至竹崎石桌、阿里山樂野一帶,高山茶儼然成為阿里山茶的代名詞,後來也因為阿里山風景區名聞遐邇,嘉義縣政府才以阿里山高山茶行銷國際。

透過龍眼林耆老們談及這段歷史,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何梅山茶獨占鰲頭,甚至在去年第1屆全國茶葉評鑑時,由梅山太平茶農林梅美勝出,標出1斤46萬元的高價,更奠定梅山茶農的地位。

如今,依產業而論,整個大阿里山區海拔900至1500公尺左右的地區幾乎全是茶葉產區,近萬人靠此產業維生,由此可見茶產業對阿里山農民的貢獻。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外需求放緩 中國3月工業利潤年減3.5%
美國3月關鍵通脹指標年增2.8% 高於預期
抖音帶有紅色基因 中共操控致民企失市場
歐美印反傾銷 五眼聯盟打擊中共價格操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