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品貿易與人民幣匯率議題影響雙邊互動

美中關係 面臨關鍵調整

淩未風

【大紀元6月6日訊】[編者按:本文完成時,中共宣布以增加出口稅來緩和美中貿易衝突。但不久又宣在取消;此舉無疑將加深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爭執。]

最近發生的兩件事情使世界看到中國政府終於「學乖了」,一件是中國政府於5月20日宣佈,從6月1日開始將提高74種紡織品出口關稅,平均漲幅約為400%。二是有人言之鑿鑿預言過人民幣在5月18日當天升值,但這一天預定的外匯買賣如期進行,而眾多炒家預測的人民幣升值卻未出現。

由於兩件事情都與中美近期經濟關係有關,兩國政府都在密切注視對方的動作。

中國政府增加紡織品關稅

中國給出口紡織品增加關稅這招是明智之舉,因為美國、歐盟近日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施壓力度越來越大。美國商務部5月13號宣佈,將對來自中國的三類紡織服裝產品重新設置進口配額。短短五天後,美國商務部又在中國進口設限的名單上增加了四種產品。 歐盟也從上個月開始對中國進口紡織品展開調查,並宣稱會考慮設限。

上述種種,迫使中國不得不考慮變招。想法也簡單:與其讓你們提高稅率,牽著我們的鼻子走,還不如我自己主動增加,一方面不讓你們得便宜,另一方面還可以藉此展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還有一層沒說出來的經濟考慮是:中國紡織品的數量擴張已經導致價格急劇下降,國內企業已經不能通過出口廉價紡織品獲得太多的利益,還容易引發國際間貿易摩擦。此情此境,採取主動姿態加稅比較明智。

美國與歐盟近年國際事務上離心離德,再也不像「冷戰」時期那樣保持一致。也因此,慣於實施「統一戰線」策略的中共政府一向對歐美各自的詐唬不當回事,一直採取強硬態度。就在5月19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崇泉還說,美國政府對中國紡織品設限違背了世貿組織有關原則;商務部長薄熙來也在同一天指責歐美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實施雙重標準,並聲稱「中國不會在紡織品出口上自行設限」。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在這番詐唬後的第二天,中國政府就宣佈提高紡織品出口關稅。中國國家紡織工業局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之所以做出讓步,是「為了協助確立世界紡織品貿易新秩序並緩和貿易摩擦」。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則說,中國主動提高紡織品出口關稅,並不意味著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商品採取的限制措施是合理的。

美國業界兩極反應

此舉令在中國的美國工商界人士大大松了一口氣。因為在中美貿易磨擦中,美國在華工商界人士幾乎就是中國利益的代言人,磨擦越劇烈,他們的處境也越加不利,中國政府此舉使他們手中多了一張有利的遊說牌。

但美國的紡織服裝製造業代表卻不為所動。美國製造業貿易行動聯盟的執行總裁奧吉•坦蒂洛在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時說,一定要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口數量加以限制。 如果中國繼續不受限制地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市場出口,中國就會取代美國的生產線,取代美國的公司,使美國的工人失業,因為中國企業享受著不公平的價格競爭優勢。因此,「我們堅決要求美國政府從數量上限制中國的進口,控制美國市場受到的傷害。」

他還算了一筆帳: 「如果把中國政府向中國出口企業提供的各種優惠考慮進去的話,那麼漲的這點兒出口關稅就不算什麼了。其中最主要的優惠就是現在吵得很熱的中國人為壓低匯率問題,我們認為,人民幣的幣值低估了多達30%到40%,使中國的出口享受了巨大優勢。」

確實,紡織品和匯率,現在是美中貿易中最棘手的問題,兩者密切相關。美國政府之所以決定邁出對紡織品重新設限這一步,也與人民幣匯率有關。

人民幣升值 白熱化經濟戰

5月18日令許多預測人士蒙羞。而這些人之所以做出如此預測,關鍵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在中國官場內的關係與小道消息。

其實在人民幣升值的強大壓力下,中國政府有自己的考慮,這種考慮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顧及來自美國的壓力,但中國政府卻絕對不能承認這點。有來自中國內部的消息說,去年年底曾經考慮過在今年一月份人民幣小幅度升值,但因為當時美國的壓力空前增大,國內房地產熱方興未艾、國際熱錢湧入等許多外部因素,中國政府最後放棄了這一時機(中國政府和金融當局在不同的場合說過不讓國際炒家得逞的話)。故此在時機的選擇上一直未有最後定論。可以說,對中國政府而言:人民幣升值不可避免,但時機的選擇卻還未最後確定。

從美國方面來說,一直認為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戈登斯坦(Goldstein)和拉迪(Lardy) 認為人民幣低估了15% 到25%,不過他們並沒有發表他們的具體計算方法,提供的低估數值也比較粗略。而美國紡織業界則認為低估30%~40%,同樣沒有提供估算的方法。

嚴格說來,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內,人民幣幣值走過了一條從被高估到低估的路。1986年以前,人民幣是高估的。但從1997年到2002年經歷了通貨緊縮之後,人民幣幣值日益低估。低估的幅度大概在20%~25%左右。不過,人民幣幣值雖然低估,和其他低收入國家貨幣相比,並不算低估最嚴重的國家。但中國人民幣低估這所以成為世界經濟磨擦的一個主要問題,原因也很簡單:首先,中國在國際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非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所占的市場份額可比,尤其是在紡織業,中國簡直是條恐龍。2004年中國已經成為超過日本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在世界貿易中占的比重占6%。因此人民幣匯率對世界經濟的衝擊要比其他低收入國家要大得多。其次,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繼續快速增長,特別是對歐美貿易的順差急劇膨脹。2005年前兩個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300億美元,為占第二位的日本的150億美元逆差的一倍。這種情況使得美國及歐盟對人民幣匯率的抱怨聲四起。

中國政府還在考慮什麼?

儘管中國境內各種有關討論都認定美國迫使中國人民幣升值是政治原因,反對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人民幣升值可能引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導致中國國內失業增加,對已經相當嚴峻的就業困難雪上加霜。但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造成的負面經濟影響也已經漸漸浮出水面,上述擔憂其實已經不再被放在首要位置。綜合各種討論,可以看出人民幣幣值低估帶給中國的經濟困難有幾方面:

第一是進口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幣幣值低估,中國進口石油鐵礦石木材等能源產品與原材料的價格支出無法降低。如果人民幣升值,可以節省大量進口成本,減輕中國面臨的通脹壓力。其次,人民幣幣值低估,使中國外債的付息償還成本增加,不利於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則是導致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持續幾年居高不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等待機會,中國政府不得不花大量錢來購買這些美元;而這些錢又流入房地產業(上海地產從去年11月開始,就依靠這些外來的投機資本支撐),造成房地產業高度泡沫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情勢已經非常明顯:人民幣升值勢在必行,那麼中國政府現在還在考慮什麼?

中國政府還在考慮人民幣升值的時機與升值的方案。

5月18日絕對不是人民幣升值的最佳時機。許多人盯住5月18日外匯買賣那條消息的時候,卻忘記了另一事件,那就是中國政府剛剛給中國幾大國有銀行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注資共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補充資本金,以便它們在香港上市。如果在上市之前讓人民幣升值,這些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許多,中國政府在銀行上市中的全部努力就會白費。故此有人斷定,在商業銀行沒有通暢的資本補充渠道之前,中國政府不會讓人民幣升值――除了面臨更大的壓力,除了升值別無選擇。但這種壓力目前顯然還未形成。

剩下的問題就是升值方案的選擇,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熱情的人士提出主張,有人主張實行人民幣匯率浮動;有人提倡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區間;更有人乾脆主張人民幣匯率盯住一籃子外幣的調節匯率制;也有人主張一次性調整到位後再盯住美元。但這種技術層面的問題,是中國人民銀行內部討論了長達兩年多的問題,恐怕屬於絕對的「國家機密」,外人只能設想出種種可能方案,圖個嘴皮熱鬧罷了。

美國議員態度轉趨強硬

但人民幣匯率問題,只反應了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貿易關係。重要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目前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國會議員中已經有人開始質疑近十年美國對華政策,主張對華強硬的議員們正在增加。

中美兩國的外交上,中國政府處於相對弱勢,這點似無可疑,但在兩國內部的政策產生機制上來說,中國卻有優勢,因為中共向來是「一言堂」,在重大問題上不容不同意見,且能通過媒體製造鋪天蓋地的「民意」;而美國不一樣,國內的利益集團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管道,都能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國會與政府施壓。比如就在布希政府就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斷向中國當局施壓之際,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5月20日在紐約紐約經濟協會發表演講時大唱反調,稱即使中國改變了其現在匯率體制,可能也無助於降低美國膨脹的貿易赤字。媒體評論說,格林斯潘這番評論無疑為布希政府旨在為降低貿易赤字而向中國施壓的一系列作法,當頭潑了一瓢「冷水」。

如果說格林斯潘只是作為一個有非凡影響力的個人在發言,人們或許只能將其歸類於沒有利益關係的專家意見,那麼近十年決定美國對華政策走向的另一股重要勢力――代表美國商界在華利益的美國商會代表團對美中貿易問題的政治化則持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個美國商會代表團在美國國會和行政當局對美中之間的巨額貿易赤字存在嚴重關切的時候到訪華盛頓。在三天密集的行程中,由12個人組成的代表團不僅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商務部、國務院、財政部等政府部門的官員舉行了會談,而且拜會了包括參議院國際貿易和財經小組委員會主席黑格爾議員在內的國會議員及其幕僚。他們還同一些貿易團體和智囊機構的經濟學家交換了意見。代表團向行政當局和國會傳遞了一個重要資訊:解決美中貿易逆差和美國就業機會流失的關鍵,是確保美國公司在中國享有公平的市場准入機會,而不是迫使人民幣升值。

美國還有多大主動權?

但面對選民壓力的國會議員們態度則與商界不同。美國眾議院少數党領袖、連任了十屆國會議員的民主黨人南茜•佩羅西在星期四(5月19日)例行記者會上說,無論是共和黨人執政,還是民主黨人掌權,美國政府過去十多年來的對華政策都是「完全失敗」的政策。她還嚴厲批評美國的跨國公司為中國不公平的貨幣政策辯護,指責華盛頓的一些遊說機構代表中國的利益遊說國會和行政當局,使之做出對中國有利的決定。她還指出,自從國會在2000年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之後,美國失去了影響美中關係的一個最重要的工具。現在收回給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雖然是不現實的,但是美國朝野各方應該合作,共同處理好「重要的美中關係」。 佩羅西說:「我希望我們能發揮兩黨合作精神,對工商界和代表中國政府利益的遊說團體說,我們必須要關心自己國家的利益。」 她還指出,美國讓中國「使用我們的市場,並提供給他們經濟增長的機會」,但中國在採取公平行動方面卻一直不值得信任。相反的結果卻是,「更多的敏感技術,其中包括一些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技術,已被中國出口到一些不安全的國家」。佩羅西還表達了一種憂慮:現在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一周就達到20至30億美元,而不是一年」,「如果中國決定,對是否再購買美國的國債考慮幾天的話,我們的經濟將會出問題。現在,他們已『當家作主』了。」

另一種意見則比較溫和。5月19日,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以及7位委員主持了在紐約對外關係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作證時說,美中關係將決定21世紀的特徵。美中關係處理不好有可能成為冷戰關係,哈斯說:「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美國的外交政策的目標不應該是阻止中國的崛起,而應該是規範中國的行為;也就是我們不應該擔心和害怕中國的強大,而是同他們合作,使他們的力量用於建設性途經。」經濟的繼續發展必然提出政治改革的需要。

《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2005年5月26日(總187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希爾談中日及美中關係
黃偉峰率台灣記者赴美訪問
兩岸記者美國智庫參訪團抵紐約
歐盟要求中國十五天內限制紡織品出口數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