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主動力是社會及政治因素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二十七日專電)美國「商業週刊」報導,中國企業積極尋求併購外國公司的主動力其實是社會及政治因素。北京領導人深知唯有普遍的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才能維持政治穩定,並且讓他們抓緊政權。

中國企業最近以來一連串併購外國知名公司的動作引起國際間的關注。經濟專家認為,雖然海爾併購美國家電大廠「美泰」的計劃泡湯,中國海外石油公司併購優尼科的計劃也因政治因素受挫,中國企業的併購計劃絕不會中輟。

「商業週刊」引述 Rutledge Capital 的負責人羅勒奇 (John Rutledge)指出,中國企業尤其希望能併購外國的科技公司,希望藉此取得可提高生產力的技術,所以聯想會併購IBM的個人電腦部門。科技轉移是併購案的著眼點,所以中國企業傾向於爭取第一流的企業;不過,併購科技公司可能遭遇的阻力會更大,因為會牽扯到更多政治及國家安全上的考慮。

投資銀行 Jefferies & Co. 的負責人 David Liu指出,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固然驚人,經濟的蓬勃並未能澤惠廣大的農業人口。在沿海的工業區,工人的一年所得可達三千三百美元,而佔十三億人口大部分的農民年平均所得只有三百五十二美元。

他表示,中國希望透過併購外國企業來創造經濟成長並提供就業機會。中國企業敢投資收購賠錢的外國企業,因為在中國企業的管理下,中國低廉的工資及營運成本可使這些企業轉虧為盈。

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計劃必然會持續進行,一方面因為中國手中擁有價值七千五百億美元的證券,錢不是問題,人民幣的升值更增加其外匯存底。此外,中國的政治領導人及企業負責人不受民主選舉及投資人對企業財務狀況期待的影響,比起美國的競爭者,他們可以耐心等待磨蹭進行的交易談判。

報導指出,由中海油的競標案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若想併購美國科技公司,必然會有阻力。就目前而言,中國企業應會選擇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 — 規模較小的企業著手。

相關新聞
華郵:考量中國石油補給線
中海油加價收購 美聽證會反對併購
優尼科董事會開會  中海油併購案進入高潮
寶來宣布併購僑銀3處自辦券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