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北天文館 擠滿觀星迷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世澤、郭怡君╱台北報導〕美國航太總署所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昨天深度撞擊譚普一號彗星,台灣的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昨天與二百多位天文迷分享喜悅,他說,這次太空任務具有兩項意義,一是了解太陽系起源,二是設法阻止未來彗星撞地球災害的發生。

台北市立天文館與中央大學天文所昨天舉行彗星專題演講,演講前一小時安排「彗星DIY」及「彈坑撞擊DIY」兩項活動,教導民眾自製彗星,並動手模擬撞擊產生隕石坑的過程。

葉永烜說,大約6千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彗星撞擊地球,地點在南美墨西哥灣附近,根據科學家推估,這顆彗星除了造成恐龍等大量生物滅絕之外,更炸出了一個直徑5百公里的大洞,深度達1百公里,把地殼都炸穿了。

葉永烜表示,40億年前,大量氣體與塵埃濃縮後形成太陽與行星,彗星就是太陽系形成後遺留的殘塊,主要成分包括冰、岩塊與塵埃,科學家藉由此次探測器在彗星表面撞出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凹洞,將彗星核心的氣體和灰塵激噴到太空中,有助於科學家蒐集各種有關太陽系起源的線索,對未來人類要躲避彗星撞地球的災難也有很大幫助。

另據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孫維新指出,「深度撞擊」是美國講究「快、好、省」的發現計畫系列之一環,早在1968年英國著名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就曾「預言」過人類發射金屬物撞擊小行星以觀測的情節,美國太空專家當初規劃好任務後,才發現將近40年前的小說家竟寫過類似構想。

孫維新強調,昨日按照劇本演出的撞擊,為人類深入探測彗星踏出非常關鍵的第一步,幾千年來彗星在傳說或神話中總被視為神秘不祥,一直到兩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哈雷蒐集幾10次彗星的紀錄,首次預言彗星是週期性運行的天體,才讓彗星研究走進科學之路,以哈雷命名的彗星也成為全球最知名的一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