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為何歐美對華恐慌摩擦倍增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 華盛頓報導) 最近兩年,西方不少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崛起開始感到緊張,雙方的各種衝突和摩擦在成倍增長。原因何在?國際著名專家、瑞士銀行中國區總經濟師安德森指出,恐慌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改變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從救星到剋星*

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克的新聞攪動得美國國會躁動不安。這種不安與中國電腦公司「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時相比更增加了不知多少倍。

關心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的人會注意到,在最近兩年,無論是美中關係還是歐盟跟中國的關係,與五、六年前或者10年前相比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摩擦遍及幾乎所有雙邊經貿領域。在許多西方人眼裡,中國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救星,而是他們的剋星,中國已經不再美麗,而顯得醜陋。

*形象轉變的經濟背景*

瑞士銀行的資深經濟學家,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喬納森·安德森在華府演講的時候指出,中國經濟在90年代末出現的強勁增長曾經給疲軟的世界經濟增添了巨大的動力。但是到2004年中國開始對經濟過熱進行宏觀調控以後,中國的進口顯著下滑,而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總體生產能力的提高和國際貿易壁壘的減少,中國商品出口的能力和數量大大增加,和西方的利益衝突顯著加劇。安德森指出,中國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友好形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變化的。

安德森說:「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現在開始變得醜陋起來。我想在三個領域裡,中國的表現不再討人喜歡,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色彩更加突出。」

*從大量採購到少買多賣*

安德森說的三個領域,一是中國從世界各地購買的速度大大減緩。比如,中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鋼鐵進口國,現在進口量大幅度下降,而出口量迅速增加。中國過去還大量購買水泥、化肥、機械設備,現在這些進口都減緩了,並開始大量出口這些產品。中國曾經瘋狂購買鐵礦石等產品,現在雖然還在進口,但今年已經大大減少。中國商品開始和西方公司爭奪市場。

*順差瘋漲 財源廣進*

第二是貿易順差。10年前,歐盟對華貿易是順差,但從 2002年開始,由順差變為逆差,到2004年,逆差高達700多億歐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最近五年一直按30%到50%的速度增長,按照美國的算法,去年已經高達1600億美元。安德森說,中國不但沒有減緩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反而加劇了這一問題。

*年復一年 匯率如故*

第三是人民幣問題。中國說要調整匯率已經好幾年了,現在還沒有行動。這已經在美中關係中形成了一個新的熱點,中國動手越晚,出現的麻煩就會越多。中國公司最近發起一陣購買外國公司的熱潮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火上加油的行動。因為美國人認為,中國公司是拿著通過被人為壓低的不合理的匯率而賺取的龐大外匯儲備來收購美國公司,這更增加了美國人的反感。

安德森分析說,西方國家現在有一種普遍的看法,這就是,中國現在並不能夠幫助它們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本身的快速增長,在它們看來,是在通過不合理的匯率讓西方國家付出代價的基礎上實現的。

*蜜月終止 前景嚴峻*

安德森警告說,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巨大的潛力,世界所遇到的來自中國的各種問題將長期存在並可能會更加嚴重。

安德森說:「這只是一個大冰山的開端。中國對外貿易不平衡問題不會消失。宏觀局勢不會逆轉。中國對進口的依賴也不會改變。中國貿易順差的猛增,進口的下降,匯率問題越來越棘手,中國海外的兼併策略等等問題都不會消失。今後12個月裡,這些問題將可能進一步惡化。」

安德森表示,世界與中國的蜜月期已經結束,雙方的爭吵會越來越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拿大國慶活動移師台中市展開系列慶祝活動
張俊雄:台俄經貿關係發展空間大
澳洲高估了澳中自由貿易協議
美官員稱澳洲在對華問題上曾「出現恍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