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同公開信 中宣部封殺 總編回復

附中國青年報編輯李大同的公開信、主編李而亮答復李大同的幾點意見

人氣 73

【大紀元8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金萃報道)自8月1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對主編李而亮的信件在網絡上被公開發表後,海內外媒體紛紛轉載了李大同的公開信,幾乎與此同時,15日的中午,中宣部便下令調查該公開信,並下令在國內網站一律封殺。15日下午,中青報社長王宏猷、總編李而亮、常務副總編徐文新被團中央召見,晚上10點才回。15日,《中國青年報》的《中青論壇》的《青年話題》中、《西飼》論壇等一些論壇中貼有李大同的公開信並有聲援的跟帖,許多記者對李而亮的加減分數的《條例》表示憤慨。16日下午,這些帖子和跟帖都已蹤跡全無。在中國搜索網站《百度》中搜索“李大同 公開信”也沒有任何結果。16日,中國青年報主編李而亮回信李大同表示驚訝:為何公開信會流傳到海外網站。


現中國青年報主編李而亮從1983年到2004年,斷續15年在人民日報歷任了編輯、站長、書記的職位後調到中國青年報就職總編一職。

李大同自述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6年,是該報受歡迎的《冰點》主編。李大同在公開信中就中國青年報是按照主編李而亮的要求成為政府官員“奴婢化”的媒體、還是“秉承耀邦同志的民主作風”、成為廣大讀者喜愛的報紙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呼吁。在信中還可以看到中國官方如何使用欺騙宣傳美化任長霞、孔繁森的報道,如何為樹立他們需要樹立的典型大造聲勢的宣傳。

15日中午,大紀元記者打電話找到了中國青年報資深編輯李大同,但他表示鑒於中國國情,不能接收海外媒體採訪。對記者詢問因為公開信他會不會遭到打擊報復時,他猶豫了一下後爽朗的笑了起來,“大概不會吧,中國還會有迫害麼?!”

但是,一位記者網上留言:今天最震撼的是李大同老師寫給中青報總編輯的萬言書。在接客送客的不停打擾下,我將其認真讀完,以及賀延光老師的千字文,非常同情那個要與李老師進行辯論的人,不過規則往往是由可憐虫制訂的。相較之下,我們的這點破事兒真不禁念叨。

這位記者還透露:在MSN上,李老師同事的*****對我說,已經做好老婆下崗回家的准備,佳人不可做賊。

據悉,中國青年報目前大概有幾百名編輯,大多數工作時間長的編輯和記者對擅長阿諛奉承領導官員的李而亮和團書記趙勇表示反感:

《青年話題》主編的李方於11日遞交辭呈,他對社長王宏猷說:“我不能做趙勇的狗!” 因為中國青年報的寬容、容忍不同觀點、自由表達權利等正在消失而且不可逆轉。李方感到在中國青年報工作了13年,特別是作為《青年話題》的5年主編,對“推進中國民主事業”所作的很有價值。

《中國青年報》副刊中心主任陸小婭表示:看到新的考評方案,我十分震驚,它的導向再清楚不過——在這個方案中,領導的機關的表揚和批評直接與編輯、記者的績效挂鉤,這是前所未有的。到報社20多年來,見識過很多這樣的表揚和批評,如果用“推動社會進步”這樣的標准來看這些表揚和批評,特別是所謂的“批評”,真有道理的有多少?有多少“批評”背後是利益、是關系,甚至有些批評完全是因為批評者本人的無知。當報社用這樣的標准來“調整”和約束編輯、記者的行為時,中國青年報會變成什麼樣子?中國青年報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認為,這已經不是考評的具體操作問題,而是根本的原則問題。關鍵不在於中宣部閱評是表揚多還是批評多,而是這些批評並不代表公眾利益。

附:
1. 中國青年報編輯李大同的公開信
2. 中國青年報主編李而亮的回信:我的幾點意見:回復李大同

2.中國青年報主編李而亮的回信:我的幾點意見:回復李大同

2005年8月16日

大同:

詳細拜讀了你洋洋萬言的《就中國青年報新的考評辦法致李而亮總編輯並編委會》一文,很是吃驚。吃驚的並不是你對我和編委會尖刻的批評,而是吃驚你公然違背我們兩人剛剛商定近日“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約定,不宣而“戰”了(因為此文已發到境外的網站上)。我說過,我不反對公開的批評,特別是對工作的探討,隻要是平心靜氣地、實事求是地,我都歡迎。如果你這次的公開信依然是在這個層面上,我還是要直接找你面談,不用敲字那麼費勁。但在你的文章裡,確有許多內容超出了正常的批評範疇,涉及到事情本來應有的面貌,涉及到我個人名譽、品格的問題,而且廣為散布,我就不得不出來進行澄清了:

一、《中國青年報採編人員績效考核條例》明明白白就是一份討論稿,編委會隻是經過初步的討論,並沒有進入通過程序,然後下發各中心、部門進行廣泛的征求意見。編委會為此要求各部門一定要傳達到每一個編輯記者,征求所有人的意見。這些意思,在上周的例會上我也說得清清楚楚(有例會記錄)。在廣泛征求和匯總意見後,編委會准備視意見的情況,做好了連續開會研究的准備。可以說在此之前,這份《條例》隻能是一份草稿,最後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必要的修改,然後還要上報黨組會討論批准,才會正式下發。實施中還要試行相當一段時間,不斷完善。我實在不明白的是,社內立即就有人拿這份討論稿做文章,周末就全文發到境外網站上﹔我也實在不明白,你從哪一個字眼裡解讀到《條例》是已經編委會通過,“你和編委會根本就不准備對這部(省略號)的條例作充分的討論並做實質性的修訂。所謂征求意見,無外就是讓大家在自己掙多少分上在討討價罷了。”事實上,你所在的周刊中心討論就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有謝湘發的討論記錄為証)。那麼,針對這樣一個尚待修改的草稿發此萬言公開信,而且匆忙發到境外網站(不一定是你),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能告訴我實話嗎?

二、你和盧耀剛都向我表示過,我和“冰點”的同志們應加強交流溝通。上一個禮拜天(7日),你給我發了一份很長的留言,提出我們之間需要直接交流,認為在一家報社同仁之間,沒有必要雲山霧罩,有什麼話完全可以當面說清楚。還說“其實我們心裡都明白,人為地制造這種交流障礙,毫無道理,隻能解釋為你不想和我們直接交流。”我當即給你回了一個我認為還情懇意切的留言。第二天,你謝了我的回復,而且說你喜歡這樣直言不諱地交流意見。同時表示等我有時間,咱們好好聊一次(因有對留言內容的保密約定,我不引用具體內容)。上星期四下午,我騰開了其他事情,約你談心。你不在辦公室,江菲接的電話,她說轉告你,讓你給我回電話,而你沒有回話﹔第二天上午,我親自電話約你,你說在家寫對《條例》的意見,來不了。然後我們約定這一周盡快安排時間見面交流。但就在星期一的早上,你就迫不及待地公開拋出主要針對我的公開信。讓我怎麼來理解呢?要麼你壓根就不准備和我交流﹔要麼就是擔心與我交談後會影響你的“行動”。但你行動目標主要是我,為什麼不交流一下再出手呢?我覺得你這樣做,作為同事來講是不尊重,作為朋友來講是不仗義,作為君子來講是不坦蕩。

三、你在公開信中,多次談到新聞的真實性問題,引用我在一些場合說的話而感到不屑,認為“造謠、造假、按需要來隨意編排事實,這些早已都是被中國新聞業摒棄、嚴格警惕的行為。”同時還表示了你從業26年來堅持的職業操守。你這次的公開信可以說向國內外披露了一個大新聞了,但其中的虛假成分是可以舉出很多的。略舉幾例:

1、“據了解,對這部辦法的宗旨和所有細節,絕大部分編委也是臨開會前才第一次看到。如此事關重大、細節繁復的條例,竟在區區兩三個小時的一次會上就通過了,堪稱為一個管理奇跡”。事實上,這份條例是7月27日發各位編委的(其中也送宏猷)。為了讓編委高度重視,專門文字提示“計劃下周討論,請各位編委做好准備。”給每個編委的文本首頁都清楚標明發放日期。編委會8月3日開的,整整一個星期時間准備。你找任何一個編委都可以得到准確日期,所以不知你據誰做的“了解”。

2、“此前,評論部的同事們開會,要求主任李方找總編輯澄清本報評論員起碼的良知和羞恥心的底線。他在痛苦中找你,你是如何回答的呢?你沒有耐心聽取一個部門主任的沉痛陳述,你沒有平等地討論怎樣改善中國青年報的評論(省略號)”。我清楚記得,7月22日下午,我正在六樓主持記者會的閉幕式,李方電話打到我手機上,問我對網上賀延光的留言怎麼看。我說還沒有看到,等看了以後給他回話。晚上吃完晚飯,我在家即主動給李方去的電話,進行了較長時間的交談,談話是很誠懇的,最後李方是很平靜挂機的。第二天,我即到雲南出差,10天才回來。如果不是8月2日編輯中心會上李方的發言,我還認為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已經過去了。怎麼到了大同你的描述下,就完全變成了無中生有的離奇故事了呢?

3、“在剛剛結束的本報全國記者會上,聽說你向記者們傳授了策劃新聞的心法。若干年前,河南鄭州建成了一座大型立交橋,當地官員很想上人民日報露臉。(省略號)果然,那條新聞就上了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就是你自己寫的吧?)。你很得意自己的創造,說此舉受到了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的表揚。”事實是,當天舉行的是記者與領導交流,談的並非是新聞策劃的話題。有記者認為,現在記者站要承擔許多地方團組織工作性的稿子,建議《共青視點》還是要留一部分版面專門安排工作稿。我表示不要指望留這樣的版面,現在《共青視點》就是要做成新聞版。又有記者提出:一些團的活動缺乏新意,又事關本報發行,團省委很希望見報怎麼辦?我回答說就想辦法找出新聞的由頭,在不影響事件性質的前提下,是可以想法找一些“新聞眼”的,於是就舉了我自己上述的例子。未了我還補充,這樣的採訪不可多用,還是要靠常年的積累,每年給一個省扎扎實實做一兩個上檔次的,比你發多少個工作簡訊都強。需澄清的是,第一,不是就新聞策劃教記者心法,而是探討處理與工作相關的稿件如何做得不要干巴巴﹔第二、我舉例時說稿子是發在人民日報頭版,並沒有說發一版頭條,更沒有說受到李長春的表揚﹔第三、座談時大同你並不在場,完全是道聽途說,卻在公開信中描述得如此繪聲繪色。

4、“已經聽到多人傳說,中宣部某領導是你的大學同班同學,關於本報的一些表揚閱評,就是由本報自己人撰寫,交由閱評小組再發下來——我不敢、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寧願隻是傳說。”這我就非常費解了,既然是連你自己都不敢、不願信的傳說,為什麼就敢白紙黑字寫出來?我負責任地告訴你事情的真實情況:新聞局長胡孝漢的確是我大學同學,但我以人格保証,我沒有在閱評表揚上要求過任何關照(閱評組是相對獨立的)。如果真得以關照,我倒是希望“冰點”今年以來那麼多的批評被攔下哪怕一件也好。但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中宣部閱評組看到中青報的報道後,需要進行表揚肯定,又對採寫刊發的情況不盡了解,要求我們先提供相關情況。如今年的“兩會”報道、科學發展觀報道等。所有的表揚與批評,沒有一篇是要來的,我也沒有這個本事。你以“傳說”為依據,推理出其中存在的“黑幕”,我認為是對中青報的污辱,也是對這麼多採編人員辛勤勞動的污辱。

在你公開信裡引用我的話中,不顧特定場合、語境來進行斷章取義、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地方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我感到困惑的是,在同一文章裡,你一再標榜自己職業操守、價值觀念的同時,一面又大量引用未竟經証實的“報料”,難道這就是你把守的底線嗎? 當然,說你引用的材料全都不實也有失公允。比如你引用的有關我“大徹大悟”的那段話,我還是認帳的。那是我在參加完國防大學“輿論戰”研討班回來後,在例會上談的感想,事先聲明了隻在內部說說,還專門交代小謝不要記錄。會後有好心同志提醒我,會議上不要口無遮攔,有些人會專門記下來,作其他目的引用。我不信,因為大家都說中青報的優良傳統就是可以暢所欲言。現在想來,果然應了同志們的忠告。

最後,回到你公開信的主旨。信寫了那麼多,按我的理解,核心就是你認為這部新條例,顛覆了中青報的優良傳統,否定了人民群眾歡迎的輿論監督,特別是有意擠壓“冰點”﹔隻唯上,不求實,是李而亮個人意志的產物。這是個大問題,要論述起來需要很大的篇幅。其實,在條例討論稿之前,社黨組、編委會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貫穿的主線已經非常清晰,也經大家討論通過。版面調整後中青報明確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在條例中突然冒出來的,這點大家應該清楚。這裡我隻想舉一個你公開信中批評矛頭直指的目標——中宣部閱評。今年以來,中宣部對本報閱評(含綜述和青年參考)共24件,其中表揚的13件,批評的11件。其中涉及冰點的批評的5件、表揚的1件(方舟子〈永動機重現江湖〉)﹔而冰點被批評的稿件中沒有一篇是輿論監督的。本報被表揚的稿件中當然是以正面報道為主,但也有輿論監督的,如“北京禁放屢遭挑戰”、“遏制泛濫的美女經濟”以及最近的求實篇“別讓富豪牽著鼻子走”。由此看出,對閱評表揚稿件予獎勵,並非扼殺輿論監督。同時,閱評的表揚看似給分高,但概率畢竟很低(據統計,今年的閱評是比較多的),而不像A B稿件、版面以及每月的讀者評價,有固定的數量。如自7月份以來評出的A稿共21篇,其中輿論監督的稿件就有15篇,佔了70%,這是在封殺輿論監督嗎?

相反,今年冰點並非輿論監督的5篇被批評的稿件中,就有三篇受到中央領導的嚴厲批評。如果這就是你們所贊賞的中青報勇氣和價值觀,那明日的中青報會是什麼樣子,誰都清楚?大同你強調讀者認同,大家可以查一下龍應臺文章發表後的鳳凰網,跟貼數萬條,罵龍應臺、罵中青報的有多少,你不會視而不見吧。當然,我從不回避在這些文章把關上我該負的重要責任。可是,在我痛苦地一遍遍寫檢查的時候,你們是怎麼表現的,起碼沒有說過一句讓我感到暖心的話。所以,我表示要改變“領導寫檢查,下面看笑話”的狀況,絕不是無感而發。還是說到讀者認同,自7月版面調整以後,盡管冰點沒有作任何改變,但每周閱讀點擊率在逐步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已經落在了屋檐下、法制、教育、要聞,共青視點的後面。盡管不全面,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問題,值得你們反思。起碼不要再單純用冰點來衡量中青報的辦報水准了。

以上是我個人意見,不代表編委會和任何領導。如你願意,我還是希望與你面對面地好好談談心。

李而亮

1.中國青年報編輯李大同的公開信

李而亮總編輯並本屆編委會:

‘?瞼貍P一辦公會上你布置了全報社以中心為單位,就新的考核條例征集意見,限在一周內完成,8月20日就要依此執行。盡管當時還沒有任何一位部門主任看過,在此前下發的編委會紀要上,已經對這部方案做了充分肯定,自說自話寫上了“導向明顯,原則明了,條例清晰,涵蓋面廣,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等溢美之詞,這表明你及編委會根本就不准備對這部關系到中國青年報的辦報方向、關系到本報新聞評價的根本標准、關系到全報社員工利益的條例做充分的討論並做實質性的修訂。所謂征求意見,無非就是讓大家在自己能掙多少“分兒”上再討討價罷了。

‘?職琱F解,對這部辦法的宗旨和所有細節,絕大多數編委也是臨開會前才第一次看到。如此事關重大、細節繁復的條例,竟在區區兩三個小時的一次會上就通過了,堪稱一個管理奇跡。我也了解到,這部條例幾乎就是你一個人的傑作,與文新副社長經大量調查研究後起草的文本有“很大不同”。可以肯定,你對“文新方案”做了重大的與實質性的改變。同樣令人驚異的是,對這樣一部重要條例的高層討論,報社對管理負全責的黨組書記和社長王宏猷竟不在場、竟無需他參加。

‘??月8日周一下午,這部條例在內部網上發布,報社編採人員首次一睹其芳容,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因忙於編稿,我無暇細看。及至周三出版完成,部門開會討論,我才開始仔細研究這部條例。細讀之後,其震驚和憤慨的心情難以言表……

‘?糧o部條例的核心,一是將評價報紙辦得如何的標准,不是按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和黨的根本宗旨來制定,不是按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精神來制定,不是按廣大讀者是否滿意歡迎來制定,而是將評價標准強制性地依附於少數上級機關和官員的喜惡之下﹔二是以一套利益給予和利益制裁的方式,將有優良報業文化傳統的中國青年報的價值體系徹底瓦解掉,將歷來對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對維護社會正義和公眾利益、對推動改革有極大熱情、對貪官污吏和種種社會腐敗深惡痛絕、對努力傳播深刻思考、意識明確地擔當歷史責任的中國青年報人,庸俗化為一群一周復一周算計、爭吵自己能拿多少“分兒”的打工仔。因獲加分的名額極為有限,實際權力又不掌握在保証“程序公正”的第三方手裡,不掌握在讀者手裡,而是由各級頂頭上司最終決定,這不可避免地將造成對頂頭上司俯首帖耳、中心內各部門明爭暗斗的惡性局面。

‘?簡@無疑問,將中國青年報人奴化、庸俗化的進程,正在你的領導下(以編委會的名義)按部就班、有計劃地進行著,現在,終於大言不慚地寫入考核文本了——這是試圖整體顛覆中國青年報精神和價值觀的一個罕見的制度性文本。

‘?藍畯怓搰摀o幾條吧!

‘?瞼[分:
‘?癒]三)每月讀者調查中,閱讀率最高的前3篇文章作者,每篇加50分,從第4到第10的,每篇加30分。
‘?癒]四)每月讀者調查中,閱讀率最高的前三個版面,每版加50分﹔從第4到第10個版面,從加30分起,依次每版遞減3分。
‘?癒]五)獲團中央書記處領導批示表揚的,加80分。
‘?癒]六)被中宣部領導批示表揚的,加120分﹔受中宣部《新聞閱評》專題表揚的,加100分﹔閱評綜述中點名表揚的,加50分。
‘?癒]七)受國家部委或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表揚的,加100分﹔受部委或省委來信表揚的,加80分。
‘?癒]八)受中央領導(政治局委員以上)批示表揚的,加300分。
‘?簣q第5條開始,如果受表揚為稿件,則相應版面責任編輯給予獎勵的30%加分。
‘?織謅嚏G(六)從“加分”的第5條到第8條,受到點名批評的,按以上標准進行反向扣分。

‘?竅搢麭o些規定,簡直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篇報道或一個版面,受到讀者最高評價隻能加50分﹔而隻要受到某個官員表揚,最低也要加80分,最高可以加300分!這還覺得不足以讓編輯記者印象深刻,在“減分”條目裡,再特別規定,如果受到這些不同級別的官員批評,要“反向扣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著你為一篇報道無論付出了多大努力,進行了多麼艱苦的調查,寫作如何精致,甚至可能還經受了生命危險(記者為披露真相被打的還少嗎),也無論這篇報道獲得了廣大讀者多麼高的贊許,隻要惹得某個官員不高興,“批評”了幾句,那麼你所有的勞作不僅等於零,你為本報增添的聲譽也等於零,讀者評價更是連個屁都不算——你還要為此倒找錢,可能賠進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

‘?礎b這樣蠻橫無理的制度安排下,編輯記者隻要不是精神失常,還有誰會去搞輿論監督報道呢?無獨有偶,主流新聞媒體最基本的、代表社會良知和公正,為廣大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社會其他組織無法替代的功能——輿論監督,在這部條例裡連一個字都沒有,這豈是“疏忽”二字能夠解釋,刻意為之罷了!

‘?簞ㄓF日常小額獎勵,還有一項總編輯“特別獎勵辦法”。這可算是“巨額”獎勵了——最高可以給2萬元。有什麼資格可以獲得這種巨獎呢?辦法如下:

‘?簡臚@條,“A版數在前三名的”,呵呵,A版本來就是總編輯說了算﹔“總分在前8名的記者”,這是在鼓勵什麼?越是獨家發現和發掘、調查深入和寫作精良的稿件,生產量就越低,對本報聲譽的價值就越高,對爭取訂戶的貢獻就越大,本報缺過眼煙雲般的垃圾稿件麼?

‘?簡臚G條,不出意外,又是受到各級官員“表揚”的﹔受表揚次數越多,賞金越高。

‘?簡臚T條,“在編委會統一組織的重大採訪活動中出色完成任務的”,誰都清楚,這是指典型宣傳、兩會報道等規定動作﹔靠這個“提升了品牌和影響力”的媒體是哪一家?何況這類稿件先天就享有不受競爭的地位,通常被指定刊發日期和重要刊發位置。至於有沒有讀者看就沒人理會了。(如果這是指案情復雜,需要多人配合和相關負責人現場指揮的重大輿論監督報道,如“曹縣一中”高考舞弊案,那麼我舉雙手贊成。)

‘?簡艦|條,“採訪中遇較大風險,努力克服困難勝利完成任務的”,謝天謝地,如果不是特指出了車禍什麼的,這類報道似乎沾點輿論監督的邊兒了。可是這與前面的規定之間發生了悖論:批評稿件通常會受到被監督的部門領導惱怒,甚至受到直接上級機關的批評(其概率決不會小於50%,往往還有40%出籠前就會被“公關”或“斃”掉),遇到這種情況,是該重獎還是該“反向扣分”呢?不用說也知道,多半是後者,不獎不罰就是大運氣了!如果一篇稿件受到了讀者的最高評價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同時卻受到某個上級官員的批評,依照這個條例,又該怎樣處理呢?如蒙開恩,最好的結果是兩相折抵,相關記者和編輯注定還是要倒扣……

‘?礎b這封意見書裡,我無意一條一條從技術上來討論(盡管這其中的不可理喻不可行不恰當之處比比皆是,譬如一條六七百字的“本報訊”竟可以與一篇四五千字的調查性報道毫無區分﹔很多編輯記者即便所有版面、稿件均為A等,也“先天”不可能完成任務),列出上面的條目,是因為這些條目是這部考核條例的核心和基本價值取向。這些條目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中國青年報向何處去?中國青年報是生存還是死亡?

‘?禮A到本報任職以來,無論大會小會,“我們是黨報和團中央機關報”這句提示不絕於耳,大家耳朵裡快生出繭子了。在一次部門主任會上,你甚至說出“你們要明白自己是干什麼的”這樣頗具威脅味道的話。也許在你看來,中國青年報的新老業務骨干,從來都沒有搞清過自己是干什麼的,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黨報和團中央機關報,現在,你要給我們耳提面命上上課了,光上課還不行,還要親手設計出一套嚴密的“制度”——呵呵,不是我要懲罰你,是“按制度辦事”。

‘?礎b你剛到本報任職,作就職講話時,聽起來頗為誠懇地說,中國青年報是一張有優秀歷史傳統、社會聲望很高、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報紙,有一支訓練有素的高水平的編輯記者隊伍,你希望能被接納,“能盡快融入這個集體”。這話很讓人感動,也讓包括我們這些老編採在內的報社上下,一度對你抱有期望,期望你能盡快感受了解這家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報紙,盡快和大家在如何辦好這張報紙上同心協力,共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共同保持和提升本報的品牌。如今我們看到了什麼呢?你不是在力爭“融入”,而是在努力徹底改造這張報紙,——在這部你親手起草的考核條例裡,中國青年報的前景已經昭然若揭:那就是悲慘地淪為第二份《光明日報》,社會影響力蕩然無存,發行量跌落到不堪的地步,半死不活——那曾是率先發起真理標准大討論的報紙,在上世紀80年代,曾是一張多麼令人矚目的報紙!

‘?禮畯攽晲S有天真到認為這是你個人意志的產物。不言而喻,你是執行者,然而執行起來毫無心理障礙,屢有創造,積極主動,步步為營。其目標,就是要盡快將中國青年報改造成為團中央書記處個別領導心目中的“機關報”,這種“機關報”隻有一個特征:必須無條件地為“我”升官創造條件,一切可能有害於“我”晉升的報道都要盡量消滅之!

‘?禮?979年進入本報,迄今26年了,歷經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親身感受了從胡啟立同志開始,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李克強等歷任團中央書記的領導風範,他們都經常來報社,或做講話,或在編輯部串門聊天。啟立同志在擔任政治局常委時,還到報社來聽取意見,與我們面對面就新聞宣傳工作做長時間的坦率交流。陳昊蘇同志分管本報時,為了解報紙生產的全過程,大冬天裡裹著棉大衣和編輯們一起上夜班,直至凌晨報紙印刷出廠。兆國同志到團中央任第一書記伊始(此前我剛剛在二汽與他做過長談和採訪),就專門到報社來看望參加全國記者會的記者,擠在人頭湧湧的會議室裡和大家談笑風生。錦濤同志每逢除夕,必到報社來看望大家,和部門主任們座談,聽取意見﹔座談結束後還堅持要去食堂看望炊事員。

‘??0年代初一次兩會,已經晚上五六點鐘,我奉報社之命,緊急採訪兩會中的青聯系統政協委員,要求晚10點鐘必須交稿,恰好錦濤同志(時任團中央常務書記)就住在我隔壁,我敲門而入,說明來意,錦濤同志建議我採訪基層來的同志,我說報社點名要採訪你,“你今天說也得說,不說也得說。”錦濤同志聽我這樣說,便立即接受了採訪,他非常理解報紙工作的特性——那時,我隻是一個初入此行不久的普通記者,這樣直統統地提出採訪要求他也毫不為忤。

‘?繒峇丰〃臚@次預備頒發五四獎章時,確定為新疆油田的秦文貴。事前要讓他的事跡廣為人知。本報作為團中央機關報,率先做好這個先進人物的報道責無旁貸。按照上下級關系,團中央書記處隻要給本報發出一道指令就行了。可克強同志擔任第一書記的團中央是如何做的呢?有一天,報社意外接到通知,讓常務副總編輯和我到團中央書記處開會,怎麼會讓一個普通編輯去參加書記處的會議呢?原來,書記處認為《冰點》的人物報道是最出色的,怎樣搞好秦的報道,需要當面和我這個編輯商量。那天常務書記劉鵬同志主持會議,他說:“大同,你是專家,怎樣宣傳好這個典型,主要聽你的意見……”這是一種什麼領導風範?本來,《冰點》因處在8版,從不承擔典型宣傳的任務,但劉鵬同志虛心求教,我“隻能”詳盡、坦率地講了我的意見,直言相告:造成張海迪式轟動影響的時代條件已經消失,讀者需要看到可親可觸可感卻不需要“仰視”的先進人物,隻要你的報道“高大全”,就立即會引起讀者的反感。最後,劉鵬同志委婉地問我,能否派《冰點》記者支持這次宣傳。盡管我認為這不是我份內的報道,但還是派出了最好的冰點記者。這篇“冰點”人物破例在一版頭條發表。這以後,秦文貴的報道開始鋪天蓋地。若干年後,本報有記者問秦文貴,關於你的報道最滿意的是哪篇?他回答說,“冰點記者寫的那篇。”——這不是命令的結果,面對這樣的領導作風,我們心甘情願。

‘?礎酗@次克強到報社來找總編輯有事。路過我的辦公室,就走進來說:“大同,你的冰點可是變熱點啦!”我和他開玩笑:“你日理萬機,還有時間看冰點?”“我每期必讀,有時就干脆直接在報紙上作批示。”他說。本屆團中央書記處領導,可曾有一人、一次這樣來與本報編輯當面交流過?

‘?瞻@度分管報社的團中央書記姜大明同志,有一次秘書看他獨自在辦公室淚流滿面,悄悄過去一看,他正在看冰點的一篇報道,為報道裡孩子們的命運在哭。當我聽到這個轉述時,深為感動。這表明那時團中央的書記們,盡管身為報社的直接上級,卻像普通讀者一樣在閱讀本報,和普通讀者一樣為報道感動。這是人性而不是“官性”的表現。

‘?繒陶o樣的團中央書記們的故事,本報老編老記誰不能講出幾個?總編輯們知道得更多。吉炳軒同志曾分管本報,即便在他擔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後,本報老總有事找他請教,莫不是馬上讓秘書安排時間,從無推拒。胡春華同志分管報社時,有一篇影響巨大的冰點報道遭致某省委強烈反彈,省委第一書記親自簽發了向黨中央三個主要部門狀告本報的報告。本報似乎面臨滅頂之災,但是,在看了本報記者送去的翔實的調查材料後,春華同志表態:“看來是要干到底了!”——這就是他的家鄉!幾個回合下來,無論在黨內還是被告上法庭,本報都沒有輸。如果春華同志有一絲為自己“官運”的考慮,如果他不信任、不尊重本報記者的職業水准,會有這個態度嗎?

‘?糧o就是本報復刊後歷屆團中央書記處和分管書記對機關報的做法和態度。我在本報這麼多年,沒有任何一位編輯記者有過我們不是黨報、不是團中央機關報的想法和言論,相反,歷屆團中央書記處,自覺秉承耀邦同志的民主作風,從不粗暴命令,高度尊重媒體自身的運行規律,體諒辦報的難處,精心指導和愛護這張報紙並盡量多承擔責任。有誰會否認,那時中國青年報的崇高聲譽,也同時屬於團中央呢?

‘?瞻什磭C年報從來不是在真空中發展到今天的,正是在耀邦同志民主風範的熏陶下,在歷屆團中央書記處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本報從總編輯到普通編採的共同努力,中國青年報才成為“社會聲望很高、有很大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報紙,成為黨報、機關報裡最受讀者喜愛和歡迎的報紙。正是基於這種榮譽感,本報很多編輯記者,情願為這張報紙效力一生﹔眾多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生,以有幸能進這家報紙供職而驕傲。我們明白,黨報、機關報是在戰爭年代的特殊條件下誕生的,建國後,雖然延續了這一體制,但辦報的財政撥款、人員工資以及絕大部分為公費訂閱的現實,都無一例外來自納稅人的奉獻,因此,黨報、機關報有絕對的理由必須對讀者、對人民有足夠的回報,讓他們滿意。讓讀者、讓人民滿意,就是黨報機關報工作者的黨性規定,否則我們就是在屍位素餐。

‘?罈神i分管本報後,他本應該充分了解和繼承歷屆團中央書記處對本報的領導原則和領導作風。可他第一次在本報部主任以上干部大會上講話,竟拿出1951年創辦本報的一份文件,告訴我們這些老報人中國青年報是黨報,是團中央機關報,聲色俱厲地宣稱,誰不想干就走人,我馬上就批……沒有任何一屆、任何一個團中央書記來報社,以這樣的威脅口氣,講過如此荒誕無稽的話!

‘?藏纗D中國青年報在本屆團中央書記處之前,李而亮任總編輯之前,就不是黨報、不是團中央機關報嗎?否定這一點,就是否定了周強、趙勇之前歷屆團中央書記處對中國青年報的正確領導﹔就是否定了這之前歷任社長、總編輯創下的得到業內同行尊敬的業績﹔就是否定了中國青年報作為黨報、機關報的辦報傳統,更否定了幾代中國青年報人建立並維護這個辦報傳統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罈神i真的認為這麼多總編輯、部門主任連這個常識都沒有嗎?連這一點職業規定性都不知道嗎?連這一點職業自覺性都不具備嗎?當然不是!

‘?瞻@言以蔽之:和歷屆團中央書記處的看法截然相反,他認為目前的中國青年報不是他心目中的黨報和機關報。他心目中的機關報就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老子吆喝一聲,兒子應當瑟瑟發抖﹔老子讓你往北,兒子就不敢往南。怎麼這張報紙老是不能按照他的個人意志來辦呢?甚至時不時還惹得官場左右的同僚不高興,對自己的上升仕途造成威脅。

‘?瞻Q分嚴峻的事實是,中國青年報已經面臨重大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發行量逐年下降,廣告收入不足挂齒,去年報紙經營已經嚴重虧損。而與此同時,一批都市報開始呈現主流報紙的應有風範,自覺承擔主流報紙應有的傳播責任,新聞與評論制作日漸改善﹔經營上,廣告額數以億計的已不勝枚舉……中國傳統的主流大報,正面臨著在影響和經營上的前所未有的頹勢。這是讀者的選擇,也是市場的選擇。如何應對這種激烈競爭的局面,挽回傳統黨報和機關報的頹勢,沒有任何別的選擇,惟一的道路是取信於民,像馬克思關於“人民新聞”所說的那樣:“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與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從生活那裡傾聽到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馬克思強調:“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

‘?繕M而趙勇作為團中央分管書記在怎樣“領導”自己的機關報呢?他屢次強令本報砍掉“青年話題”版,砍掉《冰點周刊》,一時難以做到至少要砍掉一半的版面﹔他要求取消最受讀者歡迎的學者專欄,盡量削弱這兩個品牌版面的影響——他清楚地知道,在歷年本報讀者調查中,這是中國青年報兩個閱讀率最高、讀者最喜愛的版面(每月調查數據均超過70%,很多月份甚至超過80%,冰點最高曾達到過92%),也是新聞界給本報評價最高的兩個品牌。《冰點》不僅是中宣部評定的“中央主要新聞媒介名欄目”,也是全國記協評出的“中國新聞名欄目”(全國記協評選前在7個省市的各界讀者中做了大規模調查,結果《冰點》得票為全國報紙類第一名)。即便在一次縣、地級專職團委書記的調查中,《冰點》和“青年話題”也位居閱讀率的第一、二名。你本人也對我說過:“我還不知道讀者喜歡看什麼嗎?我太太就要我把周三的報紙帶回家,就是要看《冰點》嘛!”——這話你對趙勇也講過嗎?

‘?竅陘偵簳儤s大讀者喜愛、歡迎就不符合黨報、機關報的辦報原則和方向呢?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嗎?這是黨的新聞宣傳原則所規定的嗎?這符合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的執政理念嗎?

‘?簡@無疑問,現在終於出籠的新的考核辦法,暴露出本屆團中央分管書記和你本人衡量黨報、機關報的真正標准——這就是看少數領導機關的官員是否滿意,滿意誇獎就賞﹔如果一不小心觸動了他們的神經和利益,招來批評,就罰你個底兒掉,叫你下次還敢這樣做!——無可置疑,這是對以往歷屆團中央書記處對本報的領導原則和評價標准之全面否定。

‘?繒巀珜齱B機關報辦報方針的理解,你也自有心得。不久前參加過一個總編輯“輿論戰”學習班回來,你在辦公會上大談自己如何“大徹大悟”。徹悟了些什麼呢?你說悟到了“宣傳”是可以按“需要”來的。在會上,你點著本報採寫任長霞的記者說,都知道任長霞和丈夫關系十分緊張,可你寫典型時就要寫關系很好嘛,這是需要﹔你又舉孔繁森的例子,說你很熟悉他,雖然他是個很不錯的人,但也有缺點。“他也有血有肉,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我們宣傳他,就不能寫他的這方面,就不能寫他的毛病,而要寫他如何如何好……”你笑,眾人也笑,似乎明白了“感情豐富”在暗指什麼。至於“輿論”,你“悟到”可以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可以造謠、造假,你說“美國打伊拉克就是這樣嘛!”

‘?瞼˙′磟O不是這樣,美國媒體是不是這樣,即使是,那也絕不是我們效仿的榜樣。造謠、造假、按“需要”可以隨意杜撰編排事實,這些都是早已被中國新聞業徹底摒棄、嚴加警惕的行為,也是中宣部近來三令五申要求新聞界杜絕的行為。你是從人民日報過來的,難道人民日報的同行們,沒有對大躍進、反右、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宣傳”、“輿論”對國家、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做過痛切反思嗎?這不是包括本報在內的所有黨報、機關報必須永遠、徹底禁止的行為嗎?你難道沒有注意到在你大談這些“大徹大悟”時,當場就有人發出譏諷之聲嗎?

‘?礎b剛剛結束的本報全國記者會上,聽說你向記者們傳授了“策劃新聞”的心法。若干年前,河南鄭州建成了一座大型立交橋,當地官員很想上人民日報露臉。“全國有成百上千的立交橋,為什麼鄭州這座就可以上人民日報頭版呢?”本來這是不可能的事。那時你是人民日報駐河南的記者,於是“策劃”了一起50對50年婚齡的夫婦齊上立交橋參觀的活動,果然,這條“新聞”上了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就是你自己寫的吧?)。你很得意自己的創造,說此舉受到了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的表揚。也許,你認為這就是黨報機關報的行為方式。對如此心經,我無話可說,隻能告訴你,我在本報從業26年,從未聽說過有這樣的事情。如果事前知道一個記者在主動“創造新聞”,按本報的規則,不僅這條“新聞”必斃無疑,這個記者的職業聲譽,亦將萬劫不復。

‘?礎b你就任本報總編輯的講話中,你介紹了自己過去當總編輯時如何辦好報紙的經驗,你說那就是要“善於寫檢查”,這說明你完全清楚受讀者歡迎的好報道,有時甚至經常會受到上級批評,善於寫檢查就是要善於應對這些批評。這話說得很內行,准確反映出中國新聞從業者,尤其是黨報、機關報從業者面對同一個報道,讀者評價與官方評價有時截然相反的兩難困境。全體部門主任對你的講話和表態報以熱烈鼓掌。

‘?繞伄L8個多月,你來了一個180度的急轉彎,在這次全國記者會上宣稱:今後再也不許發生上級批評,記者暗地裡高興,我來寫檢查的事情!好稿的標准就是受到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同志表揚。——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表達,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你呢?你是否知道,記者會還沒有結束,就有相當多的的記者,找到經常刊發批評稿件的版面主編,表示歉意,說今後再也不會給你們寫批評稿件了?你是否知道,報社許多如我一樣的編輯,在聽到這個結果時,感到的無邊絕望?你是否知道,許多地方記者對我們說,這是本報歷史上開得“最沉悶”、“最失望”的一次全國記者會?還有記者告訴我,他們在赴會前就接到“告誡”:在會上“不要說話”。是誰指使、何人因何種原因讓記者“閉嘴”?——所有這一切,難道是正常的嗎!

‘?瞻ㄓ[前,報社發生了一個“事件”,之所以稱為是事件,是因為為此形成了編委會文件。矛頭針對圖片總監賀延光對一篇本報評論員文章用語的批評。本報文化傳統的特征之一,就是內部經常發生自由批評和反批評,編採人員可以從中看到各種不同意見的交鋒,從而作出自己的判斷。這還隻是一個相對次要的功能,自由辯論的風氣本身才是最重要的。這種風氣使人襟懷坦白,大氣,遠離陰暗下作,是一張全國性大報必不可少的珍貴的精神資源。我就曾把本報一流辯手、副總編輯陳小川當作辯論對手,在他批評冰點一篇報道的“大字報”旁,也貼出反駁他的“大字報”。這在本報內部,再正常不過了,就像如今在網上發帖一樣百無禁忌,絲毫不會影響彼此的關系。然而,這次尋常小事卻構成了“事件”,編委會在本報歷史上首次對這種內部自由批評發出“官方文件”,文件以扭曲、無視的方式全面否定賀延光的意見——這就開了一個影響極壞的先例。發出這份文件的意圖很清楚,你還想自由發表批評嗎?掂量一下再說吧。

‘?繞P延光在批評帖子裡實際隻指出了兩條:“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像燈塔一樣指明了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雲雲,有充分根據認為,這涉嫌個人崇拜,涉嫌使用“文革”用語。賀延光在帖子裡並未對整個評論發表批評,相反,他跟我、跟評論部同事都說過,這類評論可以寫,可以寫得很好,但絕對不能使用這類文革時大搞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的專用語詞。這個批評無疑是正確的,有黨章和黨內政治生活准則的明確依據。毫無疑問,報社大概除了編委會成員,都會同意賀延光的批評,就連評論員們也無不同意見,評論部主任李方說,“如果我們寫出這樣的詞句,就剁了我的手!”——這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兒:被批評者欣然接受批評甚至因此而高興,批評者卻受到領導層以文件形式發出的批評,文件裡矢口不提批評意見本身是否正確,反而越俎代庖,批評批評者用語不當。而此時,當事人雙方正毫無芥蒂地在用電話、留言等方式繼續坦誠交流呢!

‘?罈”鴩黎謆茪H崇拜,就講一個故事。“小平你好”這幅經典新聞圖片,就是賀延光抓拍下來的。那天晚上送到總編室夜班,總編室負責人老報人魏方艾的第一反應竟是“不能發”,理由是“這不是搞個人崇拜嗎!”後經反復闡明這是一張大學生自發行為的純粹的新聞圖片,值班總編輯才小心翼翼地同意放在第四版,隻給了兩欄大小。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本報對個人崇拜警惕到了多麼嚴格的程度。然而誰都不會否認,這就是中國青年報的文化。無獨有偶,團的十五大時本報出特刊,要在一版登江澤民、胡錦濤新老兩任總書記和團員青年在一起的大幅照片,本報的職業編輯連這還處理不好嗎?可趙勇不放心。事後夜班告訴我,他竟親自來報社量兩張照片的大小,反復揣摩安放位置——堂堂團中央常務書記,此時竟自願充當版面編輯。為何如此躬親非本職工作?不過是因為明天特刊要上送給新老兩位總書記。此前歷屆團中央書記,倒是沒有一個干過這種事兒。

‘?穡漎菑騆A以你為首的編委會不應該反思一下是否應當發出這個批評批評者的文件嗎?編委會是怎樣“達成共識”的呢?這是本報一個什麼性質的歷史記錄呢?我們的感受是——這在中國青年報文化史冊上塗抹下了令本報全體報人蒙羞的一頁!

‘?糧o個本來不應成為事件的事件在延續,評論部主任李方毅然決定離開本報了,離開他親手創立、精心培育的“青年話題”,離開本報最具“公民意見”影響力的版塊,而這本來就是他的“親生兒子”!一段時間以來,他流淚、整夜做噩夢,在看到編委會文件後,終於下了決心。幾天前他專門到我辦公室來,告訴我“會有個交代和了斷”,我還在猜測什麼事兒要“了斷”呢——原來如此!

‘?礎鼠e,評論部的同事們開會,要求主任李方找總編輯澄清本報評論員起碼的良知和羞恥心的底線。他在痛苦中找你,你是如何回答的呢?你沒有耐心聽取一個部門主任的沉痛陳述,你沒有平等地討論怎樣改善中國青年報的評論,防止“燈塔”之類讓業界和讀者笑話的陳腐用語和思維定式再出現,而是說:“中國青年報的價值就是你們的價值!”潛臺詞是“我的價值就是中國青年報的價值”!而且,你的口氣沒有討論的余地。如果再不服,後果如何?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個中國青年報的部門主任,會給自己的良知一個什麼樣的歸宿——他對社長王宏猷說:“我不能做趙勇的狗!”

‘?糧o句話注定要被記入報史——他是第一個以如此坦蕩蕩的理由拂袖而去的本報部門主任,表現出他是一條真漢子。然而誰也不能否認,他是被逼走的,本報領導不給他一點保持自己道德情操的余地。我們竟然無法留住這樣一個富有才華、性情溫和並願意作出必要妥協的業務骨干,既是一個莫大恥辱,也是一個莫大嘲諷。我們不能不充滿危機感地想到:還有多少有羞恥感和良知底線的本報同仁會被迫步李方的後塵?

‘?瞻@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本報風氣一段時間以來已很不正常,漸漸沒有人敢說話了,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各種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脛而走,而庸俗、犬儒之氣開始彌漫,編委會紀要總是“一致認為”,公共留言上總是表揚與自我表揚,連各省部有關部門在本報完成規定宣傳任務後發來的千篇一律的官樣“感謝信”也要一一登出來,好像這輩子沒見過這玩意兒。現在好了,這種表揚隨著條例的實施,無疑會像雪片一樣飛來,有錢拿呀!這是一種什麼導向?

‘?禮A第一次以本報總編輯的身份擔任中國新聞獎的評委,回來以後在辦公會上詳細介紹了你是怎樣縱橫捭闔為本報拿到若干獎項的,為此甚至將別人送給你的好煙都拿去送給另一組的組長了,你自嘲為是“行賄”。你很奇怪怎麼這項中國新聞“最高獎”在本報沒人當回事兒,兩次會上都要求大家從此“高度重視起來”,“評職稱都要靠這個,是硬件……”

‘?竄鰡`理,本報當然應該重視這種最高層次的“同行評議”,從中發現差距並獲得應有榮譽。然而這個獎項設立沒多少年後,你就無法再尊重它,不僅因為它以“官本位”預置(行政級別越高的新聞單位,額定獎就越多),還因為評選不久就蛻變為一個“大平衡”,東道主報社要保証獲獎,其他媒體榮譽均沾最好,大家面子都好看。老徐曾是這個獎的資深評委,我從來沒有聽他在會上介紹過評選的詳細經過,私下也沒有,回來就是通報一個結果而已。因為不值得說,懶得說。如果不是你這次回來繪聲繪色、充滿細節的介紹,我還真不知道這項評獎已經墮落到了如此齷齪的地步,簡直就成了赤裸裸的暗中交易,外加些場面上的小謀小計。這樣“評”出來的獎,怎麼會受到尊重呢?怎麼可能評出真正的新聞精品呢?問題還在於,你什麼時候這樣重視過讀者對本報報道的評價呢?你為什麼不認為讀者的評價同樣可以作為評職稱的硬件、而且更硬呢?有哪一家報紙因為獲官方獎項最多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並願意為它自掏腰包呢?

‘?礎b你擔任總編輯後,辦公會上開始呈現出一道新的風景,那就是你總是嗓音洪亮、字正腔圓地親自誦讀《新聞閱評》,往往全文。這次,又公然把閱評員是否表揚或批評,列入編採人員的獎懲條例。究竟有哪個中央文件或中宣部文件授予過閱評小組這樣的權威地位呢?沒有吧!這些人也是中宣部的普通工作人員,閱評中寫入的,不過是他們的個人意見。這些人究竟何德何能,具有何種特殊經歷和學識水平,其政治把關水准均遠遠高過各大中央新聞機構的久經鍛煉的總編輯們,有權對他們負責的工作指手劃腳,做出不容申辯的終審評定呢?

‘?瞼豪荂A閱評小組某成員的意見,作為黨內正常民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本著與人為善的誠懇態度,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講道理,批評得對,也應當接受並引以為戒。但是,如果這種批評完全沒有根據,思想僵化,斷章取義,強詞奪理,扣帽子、打棍子(惜乎許多閱評均屬此類),則被批評一方完全可以按照黨內政治生活的准則,按照黨章所規定的正當權利和途徑,對之提出反批評。這才是黨內生活正常的體現。可如今,閱評小組成員的個人意見,幾乎變成懸在各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誰知道哪一天會因為某個領導同志的批示而掉下來(中宣部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與原文作比較呢)!現實是,盡管被批評的報紙老總往往並不認同這些“閱評”,卻鮮有按照黨內規則提出抗訴的,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抗上”,於是所有黨內民主生活的規定都成了空中樓閣。

‘?藍釧馧o種《閱評》發文相當頻密,幾乎每周都能收到兩三份,於是儼然成了“指導”各新聞單位工作的尚方寶劍。不正常的情況終於出現了,新聞單位開始和閱評小組套近乎、拉關系,宴請他們,也許還要准備價值不菲的禮品,往往社長總編輯親自作陪,希望他們能高抬貴手,少給些批評,多寫點表揚。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是黨內政治生活的一個新的腐敗品種。

‘?禮A來本報不久,就宴請了閱評組成員,如果這純粹是為報社的“安全”著想,還是可以理解的(這花的是報社全體員工的血汗錢哪),然而現在我們看到,你竟把這些人的個人意見,堂而皇之地列入了本報編輯記者的獎懲條例,將本報編輯記者職業業績的生殺予奪之權拱手獻出。憑什麼?誰有權給他們這種權力?你有嗎?編委會有嗎?經過黨組討論嗎?我看是沒有。因為這太荒唐了,沒有任何一點黨規國法的依據,這嚴重侵犯了編輯記者的合法權益。

‘?簞ㄓF批評,閱評小組手裡另有一個砝碼,就是也可以隨時表揚他們願意表揚的報紙,在目前這樣不正常的黨內生活中,對一家報紙的負責人,這倒成為了一種有利於晉升的“資源”。在個人政治功利的驅使下,總有人會對這種“表揚”趨之若鹜,甚至用利益來交換。已經聽到多人傳說,中宣部新聞局某領導是你的大學同班同學,關於本報的一些表揚閱評,就是由本報自己人撰寫,交由閱評小組再發下來的——我不敢、也不願相信這是真的,寧願隻是“傳說”……更可怕的是,如果今後各省部發來的“表揚信”也都是由當事人自己撰寫,對方蓋個公章再傳回來,按本報制度拿獎勵,那將會出現何等烏煙瘴氣的“交易”局面——這種事兒斷然不會發生嗎?不幸我也聽到了這樣的傳言。我無權調查這些傳說的真偽,但編委會則有義務搞清楚,有則應當嚴肅處分﹔沒有也應當加以澄清,這些傳聞正像毒氣一樣彌漫在本報內部,使人良莠不分,使人墮落……

‘?藏鰫馧o份新的考核辦法,還有很多話要說,譬如技術、細節上的種種不當之處,但這些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核心是價值導向問題,是評判標准問題,是將中國青年報奴婢化、侏儒化、庸俗化的問題。我以一個已將26年的最好年華貢獻給中國青年報的老編輯的身份,代表本部門全體同事和其他部門很多和我意見一致的同事,鄭重敦請黨組和編委會重新設定《考核辦法》的基礎和內核。如果一意孤行,定要這樣做的話,中國青年報的衰敗兩三年內就會見分曉。誰願意看到這種結果?誰能夠承擔這種結果?誰願意因此被記錄為報史上的罪人?!

‘?簫措鼣o樣一份《考核辦法》,我們不能再沉默,要公開地發表我們的意見。每一個認同中國青年報價值觀的本報同仁,也沒有理由再沉默。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傳統。沉默就是沉淪﹔沉默就是將讓光榮的中國青年報死在我們這一代面前……

‘???????????????禮鶪j同
‘???????????????005.8.15

相關新聞
新疆50名受虐農工失縱
任權 : 您的面孔為何如此猙獰
安徽靈璧龍捲風11死30餘傷
退休高官王亞忱在京起訴《中國青年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