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亞太格局:中美恩怨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2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楊明2005年8月23日華盛頓報導)60年前,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形成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黨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陣營。中共對美國以及整個西方世界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以開放的姿態謀求接觸到後來完全陷入敵對的立場。

觀察人士指出,二戰期間在陝甘寧邊區窮鄉僻壤發展勢力的中共領導人為了打破孤立無援的局面,一度十分開放,甚至渴望跟美國發展關係,並且在延安熱情接待了前去考察的美軍觀察組。毛澤東當時明確表示要爭取跟美國政府合作。

但是在二戰結束後,中共卻改變了同美國交往的設想,完全倒向蘇聯,並從此逐漸走向閉關自守的反美道路。有些分析家認為,這是由於美國當局在二戰結束後採取了扶蔣壓共的一面倒政策,導致美國和中共失去了相互建立關係的機會。

*中共與美接觸出於統戰需要*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歷史系主任盛慕真教授表示,所謂“失去機會”的說法,其實並不存在,因為中共對外開放的前景從來沒有光明過,中共當時的開放姿態不過是一種統戰伎倆。

盛慕真說:“毛澤東和中共的意識形態和他們在歷史上跟共產國家和蘇聯的關係,決定了在一定的時間內他們會採取所謂的統一戰線政策,聯合美國打日本。但是日本一旦被打倒以後,同床異夢的夥伴就會開始爭鬥。這種冷戰的意識一直是存在的,這是因為制度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不同。”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指出,毛澤東和中共長期以來一直跟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保持密切聯繫,共同的信仰和意識形態把他們緊密聯結在一起。中共雖然希望同美國發展關係,但中國對美國懷有的戒心很大,使他們害怕跟美國發展關係。

楊奎松說:“從現實政治利益的考量來講,毛澤東從1948年初就在考慮怎麼樣跟蘇聯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但是斯大林一直很避諱這一點,要中國無論如何要跟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聯繫,特別是要跟他們搞好貿易關係。1949年中共派黃華跟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聯繫,堅持美國必須要切斷跟國民黨的關係,要承認新政府,但是司徒雷登非常明確地講,美國不可能跟國民黨斷絕關係。中共還沒有完全佔領中國,國民黨作為政府還存在。司徒雷登對新政府提出兩個條件,要求中共在蘇美之間要保持中立,要求中共在新政府中必須容納自由派,或所謂的中間派。這個中共很擔心,恐怕中共政權會從內部突破。在中美關係問題上,直接影響中共採取這樣政策的就是這兩個因素。”

*韓戰爆發中美反目為仇*

楊奎松教授說,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派志願軍赴朝作戰,美國率盟國幫助韓國,致使中美兩國完全走上對立面。此後,中美雖然在1955年恢復了大使級會談,但在中國的聯合國席位、台灣主權、美國對華經濟封鎖等問題上,中美兩國一直遲遲難以達成一致,兩國關係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設在紐約的中國現代史研究所所長、歷史季刊《黃花崗》雜誌主編、歷史學家辛灝年指出,二戰結束後,中共同美國發展關係的目的是為了壯大和發展其軍事力量。當中共發現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他們的目的無法達到時,中共就放棄了同美國發展關係的開放政策,進而同美國為敵。

辛灝年說:“整個中國大陸在1949年以後,以美帝為敵,以1945-46年發動的反美運動作為發端,而將這場反美運動一直持續到毛澤東迎來了尼克松。”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說,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毛澤東想成為共產國際老大的野心日益膨脹,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日益加劇。蘇聯1959年開始緩和同美國的關係,進一步導致了中蘇關係在1962年徹底破裂。

*中共與美蘇關係相繼惡化*

辛灝年說,中共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後,相繼同美國和蘇聯關係惡化。在國際上,中國陷入長期的孤立狀態。在國內,連年的政治運動以及由此導致的災難接踵而來。

辛灝年說:“毛澤東一方面在準備文化大革命,搞文革,內部的問題、權力的問題、中共內部內訌的問題、毛澤東跟劉少奇和林彪權力衝突的問題,使得他根本顧不了那個時候的外部情況,所以他就採取了閉關的、自己在自己家裏打來打去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經過文革十年,中國變得殘缺不全,特別是把中國的經濟拖到了崩潰的邊緣。毛澤東在1972年這個時候想起了美國,來解決他對外應付蘇聯、對內實際上是幫助穩固他已經開始飄搖的獨裁統治。”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說,中國通過發展跟美國的關係來牽制蘇聯的外交政策重大調整,不僅使中美關係1972年解凍,更為中美兩國1979年實現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相關新聞
美官員: 胡訪華府定位為國事訪問
組圖﹕對比中美兩國 怎么花納稅人的錢
金鐘 : 信報言論令人失望
中美展開紡織品第三輪談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