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善心台灣人 前年捐出430億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根據台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九十二年的捐款者有五百三十多萬人,共捐出近四百三十億元善款,平均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人響應公益捐款活動,顯示國人愛心捐款相當踴躍。

聯合勸募協會估算,目前台灣約有三萬多個社福團體,但主要資源集中於少數大型社福機構,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民眾捐錢之後,對社福團體的服務項目、負責人專長與核薪標準、捐款運用方式與流向等並不夠了解,社福團體也沒有提供流暢、完善的管道供民眾查詢,捐款資訊公開、透明化的程度未臻理想。

至於社福團體主要負責人是否該領薪水,或領多少薪水才合理?具有二十年社福團體工作資歷的劉俠之友會秘書長尹可名表示,社福團體負責人不可能一直當「志工」不支薪,由於社福團體負責人必須承擔龐大的募款壓力,理應依據自身專業與長久建立的資深人脈領取「合理的高薪」,社福團體才能留住專業人才。

聯合勸募協會執行長周玉珍認為,社福團體必須和商業團體相互爭取資源,不再是單純地「消費愛心」,社福團體用專業「把好事做好」,應可依據個人專業領取薪資。

〔記者周富美、范正祥╱台北報導〕民間社福團體各自訂定人事任用章程,募款各出奇招,現行「統一捐募運動辦法」是早在四十二年修正發布的行政命令,內容簡略無強制力,社福團體幾乎「無法可管」。

有鑑於此,台灣社福團體昨宣布將於9月成立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促使延宕六年的民間版「公益勸募法」草案儘速立法,藉此保障捐款人權益,並督促社福團體妥善運用善款。

台灣內政部官員指出,政府最新擬定的「公益勸募條例草案」已在今年5月報到行政院,行政院正在審查中。該條例草案主要規範公益活動勸募,宗教和政治活動的勸募不在此列。

〈捐款大家談〉願透過教會捐款

包志強:我是魯凱族的原住民,原住民一般都有奉獻給教會的習慣,自己也曾捐款給門諾基金會,不過對於之後的用途不會太細究;雖然覺得公益團體應該把社會大眾的捐款公開、透明化,但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己比較願意透過教會捐款,教會在原住民社會中還是有很重要的影響力。此外,因與教會的熟習,相信透過教會運用款項,比較不容易滋生問題。

(記者何玉華 )支配善款應謹慎

游世傑:九二一時曾經透過家人捐款,但並沒有追問流向,很多捐款其實都弄不清楚到底用到那裡去,但自己以後還是會視情況來捐款。

現在常常一碰到災難,就會有很多單位跑出來募款,感覺很混亂;公益團體也有許多認真做事的,可是一旦有不好的事情被報導出來,就會影響社會觀感,尤其使用募來的款項,更應該謹慎,不然就辜負了社會大眾一片愛心。 (記者何玉華 )

先了解善款流向

孫燕姿:決定為世展會代言前,我曾經了解過世展會的善款支配狀況,雖然有一部分的捐款必須用在人事費用,但我認為比例合理。

我的建議是,找一個自己認同的、知名的、國際性的慈善機構,固定捐款,然後就信任他們。

目前我定期會收到自己領養的印度小女生的信件、照片等,今年還親自到印度探望那位小女生,覺得自己捐款捐得很值得。 (記者段子薇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