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林逢慶:3年科技人才缺1萬人 政府正彌補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四日電)凱達格蘭學校今天在台北南港軟體育成中心舉行「北台灣高科技人才與產學合作」研討會,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強調,今年起三年內,台灣數項高科技人才亟需3萬4千人,但學校培育僅2萬4千人,短缺1萬人,政府正設法彌補缺口。

這項「北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與產學合作」研討會是系列研討會的第三場。凱校校長李鴻禧以瑞士為例指出,瑞士當年亦是從精密科技、高科技、生技起家,如今人民收入全球屬一屬二高,社會福利又好,而且長期維持中立角色,已成為歐洲各民族間的緩衝區。

他表示,台灣產業這幾年已往技術和資金密集之路邁進,而且山水風光也強過瑞士,台灣更有機會以高科技成為亞洲各地的緩衝區,未來會比瑞士還好。

「人才」是發展高科技最重要的資產,但這幾年台灣高科技業積極建廠,人才補充速度落後。林逢慶指出,科技人才不足主要有三個原因,「政府提倡高科技,但人才跟不上」、「產業面臨結構轉型」、「產業擴展規模速度過快」。

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今年四月的調查,僅半導體、顯示器、數位內容等幾大產業,在未來三年共需3萬4千人,但未來學校只能供應2萬4千人,不僅這些量不夠用,人才的「質」也是考量的因素。

他舉例,半導體業和影像顯示業均面臨人才質量不足的問題,通訊業更需要應用開發人才,資訊服務業也需資訊管理和國際行銷人才,數位內容業更要有工作熱誠,以及國際觀人才,生技業的人才也不夠,而且未來更要跨領域的人才。

林逢慶說,目前政府已從短、中、長期設法彌補人才質、量的不足,短期從培訓和延攬雙管齊下,除了工業局每年至少培訓七千人之外,前年他帶著廠商赴美求才,只找到550人,去年也找到650人,離缺口還有距離;中期則以強化產學合作為主,例如產業碩士專班,產業需要的人就到學校去找人才,讓學校有機會更接近產業需求和狀況。

他指出,長程計畫則從大學法人化著手,因為學校做研究和產業間需求有大落差,所以學校法人化後,讓教授有很大的彈性,在學校和產業界間互換,而且學校必須非常肯定這樣的教授,才能促進產學間的互通有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