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點滴(3)

朱長超:何處是家園

朱長超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9月5日訊】1999年,甘肅民勤縣中渠鄉煌輝村農民張金文要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故鄉了,行前請鄰居們吃了一頓飯,大家喝著說著,一個個痛哭起來。他們都面臨著失去家園的痛苦。第二天,一早,張金文用破麻袋裝著鍋子被子,來到祖墳前向著父親和母親的墓地叩了頭,就向著內蒙方向走去。他牽著一頭駱馱,領著全家前去內蒙投靠一個親戚。他不時地回頭看看自己的舊屋。茫茫黃沙,一直逼近著他的家。未來的路會怎樣,他不知道。他們一家和駱馱在沙漠上留下了一串長長的腳印。他起後,他家的房屋上可以利用的木頭什麼的,很快被村裡的人拿去。如今的民勤,一枝一木都是寶貴的。

遠走它鄉的不只是張金文一家。2004年,這個縣外移120戶,620人,近十年來,外流6480戶,26400人。以前,煌輝村有1300多人,這幾年絡續走了近1000人,還剩下300來人。專家們估計,再過17年,民勤縣的綠洲將不復存在,縣裡所有的居民將移居異鄉。那時,民勤縣東側的騰格裡沙漠和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將在民勤會師,民勤將成為新時代的樓蘭。古代的樓蘭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商賈雲集,馱鈴叮鐺,後來卻成了沙漠中的廢墟。

誰不愛自己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誰願意背井離鄉遠走它鄉?人們實在是無路可走才遠走高飛的。未來的路會是怎樣?誰也不知道。但肯定未來的路很難走,誰知道將來家在何處,人在何處?但是沒有辦法,黃色紅色青色的沙漠像是發瘋的野牛,不斷地向民勤縣逼近,兵臨城下,不走就是死路一條。沙漠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前進著,它掩埋地田,刮起土壤,移動沙丘。全縣2500萬畝土地,2288萬畝成了沙漠,佔總面積的96%,只剩下4%的土地在苟延殘喘。近年來,又有十萬畝土地沙漠化,395萬畝土地草場退化,58萬畝林地退化。“朝是良土夕是沙,不知何處是我家”。古代悲愴的民歌,如今成了事實。2000年,民勤縣賴以生存的紅崖山水庫全湖干涸,裸露出了湖底,在湖裡生活了多少年的大魚變成了一堆魚骨。干涸的湖底又成了風沙之源。地表水用光了,就用地下水﹔淺層的地下淡水也很快消耗殆盡,要挖25米以下才能打到水,但是水質又咸又苦,連牛羊也不肯吃。沒有了水,堅強的胡楊林渴死了,沙棗林干死了,防沙固沙的先鋒柴彎也成片地熱死了。現在居民喝水要用300米以下的深井水,這是冰川時期留下來的水,喝一點就少一點,剩下已經不多了。民勤的綠洲變成了茫茫沙漠。沙化的同時伴隨著氣候的惡化。一年365天,有139個大風起沙的日子,風沙帶著熱風,夾著沙子,把莊稼打得七零八落。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樣的生存環境,人們無法生存,不得不舉家出走,走上背井離鄉之路。

不過,以前的民勤不是這樣的。如今沙丘起伏的地方,幾十年前是稱為東渠鄉,泉山鎮,有大湖,有蘆葦,有水草,有牛羊。這裡有條河叫石羊河,河裡流著清清的水﹔有個湖名青土湖,湖裡碧波蕩漾,湖畔牧草豐茂。湖有100平方公裡,一些老人們回憶,他們的少年時代,看到湖邊的蘆葦有一人多高,湖畔天鵝成群,大雁往來,野鴨嘎嘎。但是,隨著上游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激增,於是紛紛截攔青石河的水﹔並且到處建水庫,這裡建一個,那裡建一個,石羊河的水漸漸流不到青土湖了,青土湖仿佛生了重病,一天天面黃肌瘦。1950年,流入湖裡的水量為5.4億立方米,到了2000年,流入湖裡的水量只有0.8億立方米,大躍進年代,人們大砍大伐,使自然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後來,人們又墾種荒地,大種糧食。人類肆意地糟塌著自然,自然開始是忍著,一點一點退讓著,終於,它忍不住了,於是向人類發起報復。

類似的問題不僅發生於民勤縣。全國發生嚴重生態問題的地區還有不少。北京的沙塵暴頻頻發生,長江的頻發大水,渭河平原的水淹,都是生態惡化的反映。而且,民勤大片土地沙漠化後,成了沙漠的根據地,助長了沙漠的聲勢,沙漠有可能大舉進軍,進逼離它不遠的武威和金昌兩座古城,如果這兩座古城淪陷,富饒的河西走廊也面臨著沙漠化的威脅。而且,民勤的沙漠已經成了新沙源,每年春天刮過北京城的風沙,相當部分來自民勤。

那些全家牽著駱馱不知何處是家園的農民,是新時代的生態難民。全國這樣的生態難民並不是個別的。據學者們的研究,

  全國半數以上的城市缺水,
  缺水城市中,半數以上的城市嚴重缺水﹔
  特大城市幾何全部缺水,
  50個城市已經進入缺水危機狀態。
  所有的缺水絕大多數是水質性缺水,是污染引起的缺水。

生態問題,是發展中產生的一個嚴重問題。我們的發展,應該如溫家寶所說的,是要和諧的發展。但現在的發展,政治和經濟不太和諧,人與人不太和諧,人與自然更是很不和諧。政治經濟的不和諧,政治阻礙著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貧富懸殊,社會矛盾深重﹔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在受到動搖。自然是衣食之源,它提供著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和生態環境,提供著發展所必須的種種資源,失去了自然的保護和潤澤,我們的發展就沒有基礎,我們的生存就失去了物質的供應。

喚起全民的生態和環境意識,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了。如果在搞現代化的同時,我們卻在創造著一批又一批的生態難民,這將是多麼滑稽的事情啊!

轉載自《網路文摘》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墾丁國家公園  雨林之秋生態之旅
南縣黑琵野鳥學會 生態保育暨解說師資研習營
台南市將首辦2005年世界水鳥會議
腸道菌群失調症與腹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