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鋌而走險盜賣油料圖生計 漁民道出心中無奈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報導】台灣漁民的故事系列八(完)(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二十五日電)高雄縣警察局林園分局去年總共查獲四百二十多件漁船用油遭盜賣案,起出近三百萬公升漁船用油,漁民成為眾矢之的。

為何要賣油?除少數漁民觀念偏差,想成爆發戶外,大多數漁民認為沿岸漁業資源枯竭抓不到魚,為維持生計,只好鋌而走險。

走進高縣林園鄉汕尾漁港,可以看到停泊港內的大型塑膠管筏,大都配備大型玻璃纖維油櫃,就讓人質疑,沿岸膠筏,需要如此大的油櫃嗎?有的膠筏則任其敗壞,癱在港內。汕尾漁港有七百多艘膠筏。

現年七十歲的王姓漁民,與二十五歲的孫子,正在整理膠筏,正值捕撈鰻苗的時期,他們寄望鰻苗可以帶來豐碩的收入,好過年。

林園汕尾漁港位於高屏溪出海口,溪海交會,每年十月到翌年黃曆新年期間是鰻苗產期,膠筏作業的旺季。每年夏末秋初則是「赤尾青」的季節。這些魚期曾帶給林園鄉漁民頗豐碩的收益。但現在魚、鰻苗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王姓漁民夫婦與孫子、孫女住在一起,兒子在中國大陸工作,媳婦已「跑掉」,孫女擔任護士,孫子前年退伍後找不到工作,只好捕魚。

已有五十多年捕魚經驗的王姓漁民是林園地區漁業發展的見證者,他經歷漁業榮景到衰敗。早期,他與友人以小型漁船捕魚,二十多年前改單獨駕駛膠筏作業。去年將膠筏交給孫子操作,他只是偶爾指導孫子,並維修膠筏。

他抱怨林園石化工業區的設立,讓林園漁業萎縮,他表示,民國六十幾年,石化工業區未設置前,林園盛行草蝦養殖,需要大量「赤尾青」餌料,每當膠筏進港,大型卡車隊就等在碼頭邊搶著運貨,當時的情景真是令人懷念。

石化工廠陸續設立,草蝦、白蝦無法養成,都轉往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現在林園鄉只有少量鱸魚、石斑魚養殖場。

他表示,「赤尾青」失去市場,價格慘跌,現在捕獲量也少。鰻苗捕獲量逐年降低。漁民生計越來越困頓。

他指出,台灣沿岸遭到工廠排放廢水的污染,加上長期濫捕,沿岸已捕不到魚,只有往更深海域作業,甚至澎湖海域作業,航程長,增加作業成本。膠筏則無法到達澎湖海域。

王姓漁民的膠筏一人單獨操作,他的孫子表示,膠筏出海作業一個晚上花費新台幣兩千三百元漁船柴油錢,較大型膠筏耗油料更大。最好的時期一個月收入新台幣十萬元,扣除油料後,純所得四萬多元。一家四口花用,還是有點緊。

漁港內有「烏仔魚」,沿岸也有白帶魚,但王姓漁民表示,這些魚類都有臭土味、油味,消費者不喜歡,無法賣到好價錢,甚至乏人問津。

漁民與油蟲勾結盜賣漁船柴油,也發生效應,王姓漁民不諱言他也賣過油,他辯解這是作業剩餘油料,賣給油蟲,賺點「小費」。

為防止盜賣漁船用油,高雄縣政府、警方、海巡單位、水利局聯合全面雷厲風行查緝,初見取締成果,並採取重罰,令較膽小的漁民退縮,王姓漁民表示,一次罰鍰新台幣十多萬元,實在不划算。

政府單位加強取締盜賣漁船用油,維持威信,但擺在汕尾漁港內的數百艘膠筏及漁民、家屬的生計還是要解決,王姓漁民與孫子都認為漁民習慣於海上作業,他們希望政府主管單位設法降低河川、沿岸污染,讓魚類重回沿岸水域,漁民有地方作業,收入增加,可能就不會衍生其他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