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铤而走险盗卖油料图生计 渔民道出心中无奈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25日报导】台湾渔民的故事系列八(完)(中央社记者陈守国高雄县二十五日电)高雄县警察局林园分局去年总共查获四百二十多件渔船用油遭盗卖案,起出近三百万公升渔船用油,渔民成为众矢之的。

为何要卖油?除少数渔民观念偏差,想成爆发户外,大多数渔民认为沿岸渔业资源枯竭抓不到鱼,为维持生计,只好铤而走险。

走进高县林园乡汕尾渔港,可以看到停泊港内的大型塑胶管筏,大都配备大型玻璃纤维油柜,就让人质疑,沿岸胶筏,需要如此大的油柜吗?有的胶筏则任其败坏,瘫在港内。汕尾渔港有七百多艘胶筏。

现年七十岁的王姓渔民,与二十五岁的孙子,正在整理胶筏,正值捕捞鳗苗的时期,他们寄望鳗苗可以带来丰硕的收入,好过年。

林园汕尾渔港位于高屏溪出海口,溪海交会,每年十月到翌年黄历新年期间是鳗苗产期,胶筏作业的旺季。每年夏末秋初则是“赤尾青”的季节。这些鱼期曾带给林园乡渔民颇丰硕的收益。但现在鱼、鳗苗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王姓渔民夫妇与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儿子在中国大陆工作,媳妇已“跑掉”,孙女担任护士,孙子前年退伍后找不到工作,只好捕鱼。

已有五十多年捕鱼经验的王姓渔民是林园地区渔业发展的见证者,他经历渔业荣景到衰败。早期,他与友人以小型渔船捕鱼,二十多年前改单独驾驶胶筏作业。去年将胶筏交给孙子操作,他只是偶尔指导孙子,并维修胶筏。

他抱怨林园石化工业区的设立,让林园渔业萎缩,他表示,民国六十几年,石化工业区未设置前,林园盛行草虾养殖,需要大量“赤尾青”饵料,每当胶筏进港,大型卡车队就等在码头边抢着运货,当时的情景真是令人怀念。

石化工厂陆续设立,草虾、白虾无法养成,都转往东南亚国家、中国大陆,现在林园乡只有少量鲈鱼、石斑鱼养殖场。

他表示,“赤尾青”失去市场,价格惨跌,现在捕获量也少。鳗苗捕获量逐年降低。渔民生计越来越困顿。

他指出,台湾沿岸遭到工厂排放废水的污染,加上长期滥捕,沿岸已捕不到鱼,只有往更深海域作业,甚至澎湖海域作业,航程长,增加作业成本。胶筏则无法到达澎湖海域。

王姓渔民的胶筏一人单独操作,他的孙子表示,胶筏出海作业一个晚上花费新台币两千三百元渔船柴油钱,较大型胶筏耗油料更大。最好的时期一个月收入新台币十万元,扣除油料后,纯所得四万多元。一家四口花用,还是有点紧。

渔港内有“乌仔鱼”,沿岸也有白带鱼,但王姓渔民表示,这些鱼类都有臭土味、油味,消费者不喜欢,无法卖到好价钱,甚至乏人问津。

渔民与油虫勾结盗卖渔船柴油,也发生效应,王姓渔民不讳言他也卖过油,他辩解这是作业剩余油料,卖给油虫,赚点“小费”。

为防止盗卖渔船用油,高雄县政府、警方、海巡单位、水利局联合全面雷厉风行查缉,初见取缔成果,并采取重罚,令较胆小的渔民退缩,王姓渔民表示,一次罚锾新台币十多万元,实在不划算。

政府单位加强取缔盗卖渔船用油,维持威信,但摆在汕尾渔港内的数百艘胶筏及渔民、家属的生计还是要解决,王姓渔民与孙子都认为渔民习惯于海上作业,他们希望政府主管单位设法降低河川、沿岸污染,让鱼类重回沿岸水域,渔民有地方作业,收入增加,可能就不会衍生其他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