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研院:基因資料庫計畫審查中 非單指原住民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五日電)中央研究院今晚正式發布「建置基因資料庫」計畫聲明稿。中研院指出,這個計畫正接受最嚴格的「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中,根本未採集任何一人的血液,而且這項計畫是針對所有國人族群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生原因,並非單指原住民族。

人權團體質疑「台灣生物基因資料庫」計畫預計黃曆新年後進行一千人的先期計畫,包括抽血實驗,但實驗民眾未被充分告知,有重大倫理瑕疵;未來甚至把基因資料與健保卡、戶籍資料連結更有爭議,人權團體提出異議,不排除狀告國際。

中研院表示,院內生醫所負責的「台灣基因資料庫」相關計畫主要包含二部分,第一是受國科會委託的可行性評估研究計畫─「台灣地區生物資料庫建立與多重疾病多重危險因子之世代追蹤研究」;其次是衛生署的「建置台灣基因資料庫先期規劃」。

可行性評估現正由「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嚴格審查中;後者僅止於規劃階段。二者均未進行個案募集與檢體採集的工作。

這個計畫依國內外規定,凡涉及個人 (包括檢體的採集及使用、藥物給予方式)的醫學研究,均需送IRB審查通過後才能執行。IRB的組織是仿照先進國家的機制,由院內外專家組成,IRB的運作是依據衛生署「醫療機構人體試驗委員會組織及作業基準」與「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辦理,為目前全國最嚴謹的審查標準,並非部分媒體指這項計畫「草率進行」。

中研院指出,由於計畫牽涉甚廣,IRB特別邀請委員會以外的數位專家參與討論,建議修正意見資訊公開、透明,加強宣導,設立網頁,內容須經IRB審查通過等。

這個案件仍在審查,尚不能執行,因此不會有資訊誤導大眾疑慮。

中研院強調,2003年完成基因體定序後,全世界的研究重點,已從單一個體轉變成對整個族群的研究。也就是將基因資訊結合醫療紀錄、生活型態、及家譜等資料,再利用相關技術找出醫療知識。

先進國家都在進行「基因資料庫計畫」,為的是找出自己民族因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各種疾病機轉,藉以開發新藥和基因療法。這項計畫目的是瞭解全體國人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生原因,並非以原住民族群為單一對象進行研究,未來這個計畫執行時,中研院將加強與民眾溝通,希望民眾了解這項計畫的內容及重要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