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信舒:請再為高智晟搞個簽名

林信舒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22日訊】前加拿大亞太司司長大衛.喬高(David Kilgour)和著名加拿大人權律師大衛.麥塔斯(David Matas),10月14日到達日本。他們呼籲日本各界關注近期被捕北京人權律師高智晟。他們兩人提名高律師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大衛.喬高對記者說:「高律師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最勇敢的律師之一」。我們建議「 營救高智晟、郭飛雄律師後援團」或其他海外國內朋友能夠搞個簽名,支持他們兩位的提議,提名高智晟參選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喬高13日曾在陸委會的記者會上說:」中共的起訴太荒謬,高智晟只不過呼籲中國重視法治、人權、司法獨立以及民主。」麥塔斯說,高智晟曾經邀請他到大陸調查活體摘除器官的行為是否存在,但是中共政府未給予簽證。

今年4月在白宮公開向胡喊話停止迫害法輪功的醫學博士王文怡表示,高智晟寫給中共高層的公開信觸怒了北京當局所以被逮捕。王女士認為高智晟以最平和的方式讓各界知道,在中國發生最邪惡事件的真相,他是中國的楷模。她已在洛杉磯成立了工作組,將促進提名高智晟成為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人。

10月15日剛剛突然逝世的中華的良心林牧先生,在遺留的一封給袁紅冰的信中建議他和魏京生、王丹、胡平、茉莉、徐文立、劉剛、徐水良、張偉國、王有才等同仁商量在高智晟被判刑以後,可否由國內外一大批朋友通過世界人權理事會、大赦國際等為他申請歐洲薩哈羅夫人權獎和美國肯尼迪人權獎。

林老認為「這不是為他個人爭榮譽,而是說明中國人權民主運動人才輩出」。

林老說他有四點比較突出:

一、他是國內有系統的調查和揭露法輪功成員受到慘無人道的侮辱和虐待的第一人;
二、他是國內首先提出廢除中國憲法上關於中共領導和指導思想兩條規定的意見的人;
三、他有為人權民主事業犧牲自己職業、優厚待遇、自由和生命的精神,這一點非常可貴。
四、他年富力強而又名重望高,已經成為國內維權運動的領袖,智晟如能獲獎,有利於坐一段監獄之後,把他營救出國。

近日,高智晟辯護律師莫少平也表示,他已發函要求糾正高智晟案過程中的不合法。莫少平律師寫道:『我們提請檢查機關對公安機關在高智晟案的偵察過程中這種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作法,提出法律監督,要求檢查機關責同公安機關糾正它的錯誤。』莫律師日前已再次提出要求會見高智晟。

我想,如果海內外抗議聲浪不絕,如果評獎的呼聲強烈,當局可能連判刑都不會,或者判後搞個取保候審、保外就醫,或遣送出國等。這是有以往的先例的,不是隨便說的,中國抓人判刑,隨意性很大。我們認為,中國的民主事業源遠流長,就像江河之水,後浪推前浪,千萬條江河終於匯成大海。現代中國為了和平民主自由人權而奮鬥的志士仁人層出不窮,前仆後繼。活著的,去世的,在國內,在國外,夠評上諾貝爾和平獎的有許多。以前國內外都曾提出多位,他們每位都不遜於以往評過的諾貝爾和平獎的人們,都完全夠格評上。但是,名額有限,我們覺得,林老提出的四點,的確很重要,很有份量。

希望大家能繼承林老的遺志,理解並支持林老的遺願,齊心協力響應喬高和麥塔斯兩位外國人提出的提議,擁戴高智晟律師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參選人。

由於年齡身體等原因,近年,自己參加的民主活動越來越少,媒體也很少採訪我,找我也談不出甚麼道道來。而且我的信箱經常被封鎖,去年開始,發給《大紀元》《看中國》《新世紀》《北京之春》《博訊》《民主論壇》《人民報》《大參考》等等的文章,往往都是發成功了,又被退回到發件信箱。

最近,看到中青年一個個被關,高智晟被抓,很是氣憤,也覺得老年人該說話時還是要說。給《民主論壇》送了三篇文章都收到併發了。林老走後,我通宵寫了一篇《哭林牧》,連續三天,用了自己的五、六個信箱,多次發給《民主論壇》的四個信箱,都沒有收到,沒有發表,他們是一天一期。後來注意一下,看到幾封他們發的空白信,不知怎麼回事。但是我用朋友們發給我的信箱群,倒是有的收到,有的退回。所以,希望收到此文的朋友們將我的這個建議轉發給有關網站媒體。

因為不是首發稿,所以,也不必考慮稿費問題。近20年來,我也接受了不少採訪,寫了一些文章,雖然我各方面都很困難,但還從來沒有取過一分錢的稿費,有的是與警察曾經作難有關。

高智晟被關押後,曾與郭飛雄聯繫了幾次。郭又被關了,其他後援團的骨幹聯繫過幾個,也是處在被監控壯態,不知該與誰聯繫。

如果有搞簽名,麻煩幫忙簽上福州:林信舒、陳健、張道達、林光、王平。非常感謝!

祈禱上帝,保佑中國!

福州林信舒

2006年10月20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逮捕高智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絕妙諷刺
海外基督徒你還要沉默多久?
歐洲議會副主席﹕怒斥北京對異議人士的鎮壓
吳江分析中共逮捕高智晟和中共暴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