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橫山.騎龍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3
標籤:

(~續前篇)
第一次讀到「騎龍古道」的資料時,就令人怦然心動。一條1.5公里長的古道,竟然就擁有三座糯米橋。此外,還有百年石階、土地公廟、紅磚古厝等古道遺跡,以及柳杉、溪流,外加螢火蟲等自然美景,怎能不心動?

騎龍古道,柳杉林,森林浴


「騎龍古道」的入口就位於「竹35」鄉道的豐鄉國小旁,有兩個入口,相距約一百多公尺,可以左去右回。我參觀完豐鄉國小的「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後,從距離學校較近的第二入口進入「騎龍古道」。

騎龍古道。柳杉林。


豐鄉國小位於山腰,古道走往溪谷的方向,所以一進入古道就是輕鬆的下坡路。沿著石階而下,一路柳杉迎人,古道經過成片人工種植的柳杉林,杉木林立,瘦瘦高高,地表則多冷清草,綠意襯托,顯得盎然生趣。走在其間,徜徉於森林浴。愈往下走,植態愈見變化,也出現油桐蹤跡,石階白雪點點。約八、九分鐘,望見下方的溪谷,清碧小溪,潺潺水流,有一座綠蔓覆掩的糯米橋跨越谷。

糯米橋


糯米橋,橋身一片綠,難以取景,下至溪谷,從上游的角度拍攝,才能拍出糯米橋那圓拱的優美狀線。既然已下溪,便往上溯一小段,上游十幾公尺遠,有一清澈小池,適合休憩戲水,但腹地小,只適合獨行者或兩、三人的小團體。糯米橋,建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年代不久,卻有古意。

過糯米橋,古道變為另一種風情。石階路變為木棧道,棧道架於小池水之上,步道沿著溪畔而行,又稱為「溪谷步道」。一路仍是下坡,平緩好走,至前方,有涼亭,附近種植特殊品種的楓樹,這個時節,楓樹竟也葉色火紅。

河谷步道。


涼亭附近有廁所,設施便利,算是觀光級的古道。這裡為「騏龍渦農村學園」,是大山背地區夏日賞螢的景點之一。我後來也注意到,路上有標誌寫著「騏龍古道」,「騎龍」、「騏龍」不知何者為是?目前正式的名稱是「騎龍古道」。

來到此處,步道一分為二,直行為寬闊的泥土路,左岔路則通往「楊家石柱屋」。於是取左行,為石階路,爬坡,約四、五分鐘,抵達「楊家石柱屋」。石柱屋已經過整修,建材複雜,有紅磚,有水泥,還有鐵製的紅屋頂,屋旁的空地基址佇立幾根舊石柱而已,並沒有太多特色。

從屋旁的小徑繼續前行,小徑彎繞於幽靜的林間,沿途有不少油桐,不久,又抵達叉路口;直行為古道主路線,左叉路通往「楊家屋」(弘農堂),是古道的支線。於是轉往楊家屋去看古厝。

楊家石屋(弘農堂)


接著一路上坡,天氣熱,走來有點辛苦,無心情欣賞步道上的油桐落花。約十分鐘,抵達楊家屋,門牌為大山背37及38號。楊家屋為傳統的三合院古厝,正廳的門額寫著「弘農堂」,建材採用大塊石板及紅磚瓦。根據資料,「弘農堂」的正廳完工於光緒二十年(1895年),是當地著名的古宅。從弘農堂走出去,可接「竹35-1」鄉道約3.1公里處。

油桐花開。


從楊家屋原路折返,回到剛才的古道叉路口,繼續前行。約一分鐘,石階小徑與泥土產業道路交會,出現了第二座糯米橋,與剛才那座糯米橋造型相似,這座建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橋名為「新豐橋」。

由此而上,走泥土產業道路,約三分鐘,來到「大山背24號」民宅前,旁邊有一座伯公廟。這裡已有柏油路可銜接「竹35-1」鄉道。「騎龍古道」則從伯公廟旁而上行,可接「竹35-1」鄉道,然後抵達百年古廟「樂善堂」。

我在伯公廟旁休息,正準備拍照時,24號民宅的一位老婆婆剛好出來,她看見我,遠遠地就對我說話。她講客家話,我半句也聽不懂,這時才有進入客家庄的感覺。雖然聽不懂客家話,但從肢體語言,可以判斷老婆婆的意思是叫我不可拿相機對著土地公廟拍照。我只好放下相機,在伯公廟旁休息。

老婆婆走開時,還不放心的回頭注意我的舉動。我只好選擇離開,繼續前進。回頭偷拍了幾張伯公廟的背影。老婆婆以拍攝土地公廟為不敬,而我以拍攝土地公廟為敬意,彼此觀念雖不同,但心情則同。

騎龍古道,孟宗竹林


可惜我不會講客家話,不然就可以向老婆婆請教古道名稱的由來。我事先蒐集資料,知道「騎龍」是當地的地名,但不知地名由來為何?總覺這地名怪怪的,不如「騏龍」合理。「龍」在古代中國是天子的象徵。地名叫「騎龍」,難道不怕「欺君之罪」?

拾階而上,這一段石階路新鋪成花崗石步道。「騎龍古道」令人惋惜之處,在於古道大部份的路段都已鋪成現代步道,以便利遊客行走,被剷除的部份舊石階就散落於路旁。花崗石石階的質地堅硬,不易生青苔,遊客行走較為安全,但以失去古道舊貌作為代價,得失之間,可說是見仁而不見智。

這段石階路,也幾乎是一路上坡。沿途有孟宗竹林,是一特色,油桐花也不少。白色的油桐花落在白色的花崗石上,路面顯得更加蒼白。

約十五分鐘,步道抵達終點,與剛才從伯公廟繞上來的柏油路在此相接。接著便是馬路,走出去,可接「竹35-1」鄉道,走往「樂善堂」。天氣熱,不想走馬路,決定在此折返(註1)。

百年石階


循原路折返,回到「大山背24號」旁的伯公廟。然後走產業泥土路,過「新豐橋」石拱糯米橋後,不久,有一條不明顯的左叉路,可繞回豐鄉國小。轉入左叉路,小徑通往溪谷,越溪處,遇到第三座糯米橋,造型與前兩座相同。橋頭刻字已模糊,猜想應也是建於民國四十七、八年間。

過橋,石階陡上,出現一段百年石階路,是騎龍古道唯一保存古道原味的路段。雖然是陡上路,但每塊石階砌成扁細,可小步踏踩而上,爬來較為省力,可體會古人造路時的巧思。約五、六分鐘,爬至上方處,有一木造的觀景平台,既可賞景,又可稍作休息,調理氣息,然後繼續上行。

來到更上方,古道趨於平緩,有一段新鋪的石板路,寬平好走,不久,遇見一座伯公廟。水泥的廟身,應是台灣光復後才建造的。繼續前行,約三分鐘,古道出口接「竹35鄉道」。往上走,約一百多公尺,便回到了豐鄉國小停車場。

今天遠赴新竹,探訪橫山鄉大山背地區的古道,連走「茶亭」及「騎龍古道」,收穫頗豐碩,一天之內,看到六座石拱糯米橋;自探訪古道以來,未曾有過如此記錄。台北、新竹來回,路程超過120公里,得六座糯米橋,以平均值計算,每20公里得一座糯米橋,此行相當划算。

旅遊日期:2006.05.09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墨爾本警方查抄毒王嫂子保存的現金珠寶
桃園龍潭.小粗坑古道.石門山
桃園大溪.中正公園.大溪神社
圖文:布萊爾告別演說 家人全力相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