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德音絲竹樂

觀賞臺灣「采風樂坊」訪英演出

人氣 34

【大紀元10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成容倫敦採訪報導)今日聞君絲竹語,如聼仙悅耳暫明。這兩句改自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是我觀賞完臺灣「采風樂坊」演出的感受的最恰當的描述。如果不是臺灣駐英國代表処邀請正在蘇格蘭演出的「采風樂坊」順便到倫敦作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演出,我們就沒有機會欣賞到中國傳統樂器的美妙絕倫。真可謂:英倫地處中華外,「終歲不聞絲竹聲」。

樂團團長胡琴演奏家黃正銘先生介紹說,「采風樂坊」成立的初宗是爲了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並從中發展新的創作,迄今已有15年的歷史了。「采風樂坊」採用了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胡琴、笛子、琵琶、古箏、揚琴與阮咸,是一個既可以演出傳統絲竹音樂、又在現代音樂中有著極大發展空間的樂器編制。

臺灣「采風樂坊」在英國倫敦演出。(大紀元)

「采風樂坊」曾受邀在全世界著名的國際音樂節中表演,包括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藝術節、波蘭「世界青年作曲家夏令營」、奧地利維也納「Hoergaenger」現代音樂節、德國科隆音樂節、柏林三月音樂節、英國現代音樂節,並曾受邀至法國參議院博逢廳演出。這是二度應邀到英國演出。

對國樂及其樂器了解不多的我,非常好奇這些樂器的來歷和特色,同時也擔心聼不懂這麽傳統的音樂。然而,在演出過程中,樂團不忘與我們這些在場觀衆互動,簡單明瞭地介紹每一種樂器,同時,演奏的曲目也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經典古曲、客家民謠及英國民謠,包括滿面春風、天黑黑、草蜢弄雞公、十面埋伏、歡樂的夜晚等。

音樂總監笛子演奏家吳宗憲先生表示,爲了能與英國的華人聽衆產生共鳴,同時展現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兼具的多元的音樂風貌,特意選擇了大家都熟悉的曲目。一位西方觀衆說,中國樂器竟然能把英國民謠演奏的如此美妙,看來音樂是無國界的,是超越信仰和文化的。

一向繁忙的我,早已沒有心思聼音樂了,更何況是近兩個小時的音樂會。然而,當樂聲一起,我就被無形的力量吸引了,我意識到,這是身在國外的華人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稀有機會。

琵琶演奏家林慧寬在演奏《十面埋伏》。(大紀元)

最讓全場驚嘆的是琵琶獨奏《十面埋伏》,那真是如身臨項羽的大軍之中,經歷楚漢相爭的千古悲劇一般。讓我不禁想起白居易對琵琶演奏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現在看來是當之無愧的絕句。

笛子吹奏家吳宗憲展現給大家的笛聲歡快、高亢、悠揚。(大紀元)

我感嘆樂器之間的配合默契,手落之処音必起,層層展現、活潑有致。時而夜半私語,時而高亢有力,時而惟妙惟肖,時而婉轉悠揚。每一個樂器都表現了它們最完美的一面。

就連我那坐不住的六歲半的女兒,居然靜靜聼完了整個音樂會。還悄悄對我說:「真好聽呀,我夢到天上也有這些樂器呐!」◇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民謠厚實溫潤 采風樂坊詮釋濃濃台灣味
鋼琴家陳瑞斌先生訪談(六)
餘音悠揚 箏藝有傳人
台灣采風樂坊曼妙樂音 揚名蘇格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