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霍英東一樣逃不了歷史最終的評判

人氣 13

【大紀元11月1日訊】霍英東走了,這位創造過商業奇跡的超級富豪,他的名字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人們都不陌生。他白手起家,不靠祖上遺蔭,完全從艱難困苦中打拼出來,提供了20世紀香港商業社會創業成功的一個典型範例。他出身貧寒,到6歲都沒穿過鞋,7歲喪父,在貧民窟裡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當他踏上這條通向有荊棘也有玫瑰的創業路,正好趕上了一個東亞經濟復甦的大時代。他在30歲之後進入房地產業,首創了「分期付款」、「賣樓花」等舉措,如今已是全世界地產行業的通行做法。他在商界從此一路高歌,在許多行業都有成功的投資。在擋不住的滾滾財富面前,他沒有像有些暴發戶那樣追求奢華的個人生活,據說,他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習慣,在飲食方面,他偏愛的不過是粟米和芋頭,到晚年都沒有改變。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節儉與他對社會的慷慨捐贈恰好構成了十分鮮明的反差。

巨額財富聚集在一個人身上,其中固然包含著個人奮鬥的辛勞、汗水和智慧,同時也是特定社會所提供的空間與機會,是許多的機緣巧合所造成,換言之,即時代因素、個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綜合結果。財富的積累到底用來幹什麼?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還是捐贈給慈善、公益事業,回饋社會,造福社會?答案應該清楚的。1984年,由他出資10億港元的「霍英東基金會」,主要就是為了向內地捐贈而設立的,其中一部分是現金,一部分是他投資的產業(如廣州的白天鵝賓館、中山的高爾夫球場),每年的利息和贏利用來捐款。有一年,專程來到福建,參觀了華僑陳嘉庚先生捐資創立的廈門大學,以及在故鄉集美捐資興辦的「教育城」,陳氏傾力造福桑梓的事跡,令他深為感動。他後來在自己的故鄉廣東番禺大事開發,投資規模超過了「霍英東基金會」。這當中隱約就有陳嘉庚先生對他的影響和啟示。《大公報》稱霍英東是全港捐獻最多的大慈善家。過去的數十年間,他的慈善捐款大約在150億元以上。其中他為內地的文化、教育、體育事業以及故鄉番禺建設捐贈的數額,總數據說已超過40億港元。

作為香港紅色資本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外界看來,霍英東與北京政權水乳交融,晚年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雖然像征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畢竟也是亦商亦政。他的這一選擇背後,恐怕不光是商人利益的計算,重要的是他身上濃厚的大中華主義情結。 自20世紀60年代起,霍英東就和內地有生意上的合作。1978年開始,他率先在內地興建酒店,並投資其他產業,可以說參與了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開放的全進程。早在1979年他就被聘為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在他的一系列長長的履歷、頭銜中,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標記。他積極支持香港回歸,樂於充當香港與北京之間的橋樑,他熱心為北京申辦奧運會而奔走,處處體現出大中華情結。這一點,不僅在他,也在他同時代的一些香港富豪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情結之所以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顯得那麼強烈,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生活的那片土地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的成長期又恰逢抗日戰爭,親歷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歲月,見證了香港在日本軍國主義刺刀下顫慄、呻吟的日日夜夜。他們對故國、家園的感受是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不容易體驗到的。

霍英東的離去,意味著那一代紅色資本家的陸續謝幕。他是商人,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他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複雜,表現在立世行事上也不是那麼簡單化。他選擇與北京政權站在一起,注定要引起非議,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歸葬香港,那才是屬於他自己的土地。是是非非,他一樣逃不了歷史最終的評判。(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我不相信」
傅國湧:在全民弱智化中浮沉
傅國湧:現代政治離我們還有多遠?
傅國湧 :「腐敗現代化」還有解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