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跨國串連 台灣關注環保不落人後

全球45國以上環保團體和民眾同步在當地舉辦各種造勢活動 呼籲重視全球氣候暖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5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由189國參加的第12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即將在11月6日到17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在這個會談開幕前夕的週末,全球至少有45個國家的環保團體和關心環保議題的民眾,同步在自己的城市,舉辦各種造勢活動,呼籲改善全球氣候暖化帶來的惡果。

台灣今年首次參加了這個行動,由「台灣環境行動網」、「荒野保護協會」等十多個團體串連,上週六(4日)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遊行和嘉年華會,成為繼澳洲雪梨之後,全球第2個參加跨國串連的地方。

主辦單位表示,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雖然排名第22名,但,如果以人均排放量排名,則以11.9公噸,高居全球第3,僅次於美國的19.9公噸和澳洲的19.4公噸,遠超過全世界3.9公噸的人均排放量。

因此,台灣政府和企業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確實有其迫切性,呼籲政府和企業界應該正視全球氣候變遷的巨大變局,調整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和產業政策,抑制溫室效應,對抗全球暖化,為低碳能源時代的來臨預作準備。

倫敦二萬人遊行 籲改善氣候暖化

週六倫敦街頭,聚集近2萬5千名群眾,要求世界主要領袖們拿出解決辦法,改善全球氣候暖化帶來的惡果。示威者說,這麼多人上街頭,英相布萊爾應該傾聽這些人的聲音。

一項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史登(Nicholas Stern)所做的研究報告,如果氣候繼續暖化,可能造成全球生產毛額損失達20%。

但如果從現在起,大家齊力對抗氣候變化,則全球生產毛額損失可能只有1%;也就是說,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的損失後果,可能高達20倍之多。

史登並且建議,全球應建立一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交易網」,類似歐盟25國發起的組織,在這個交易網內,每個國家根據京都議定書標準,設立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某國家因為經濟發展所需,超出國際規定的排放標準,應向其他國家「購買排放配額」。◇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