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四個湯頭開藥鋪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0日訊】 中醫的處方一般稱「處方」,也有叫「湯頭」的,一個湯頭一般有數味或數十味中藥組成,也有一味即稱一個湯頭的,如「獨參湯」等。

  湯頭到底有多少呢?很難說准。在清朝康熙33年,有位叫汪昂的中醫,著了一本《湯頭歌訣》,收集中醫常用湯頭320個,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頭的名稱、組成藥物、適應症、隨症加減都寫入歌中,簡明扼要,便於誦讀記憶,流傳很廣,影響深遠。

  既然湯頭這麼多,為什麼四個湯頭就能開藥鋪?原來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說的是清代末年,在江南一偏僻的小鎮上,有一家祖傳數代的中藥鋪,藥鋪坐堂和抓藥的都是這一家人,他們代代相傳,只在四個湯頭上做文章,藥鋪一代一代開了多年,也醫治好了當地許多人。

文章來源: 大中華健康網

是哪四個湯頭呢?就是「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平胃散」。「四君子湯」是由人參(或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用於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四物湯」由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組成,用於補血、調經。「二陳湯」由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用於化痰、理氣和中。「平胃散」由厚樸、陳皮、蒼朮、甘草組成,用於燥濕健脾、行氣和胃。醫生經過「四診」,看不出病人有什麼病,就試用「平胃散」加減,為病人先調理一下脾胃,複診再予以調治。
  既然十幾味中藥組成四個湯頭,治的病也有限,一個中藥鋪,幾百味中藥,怎麼能靠四個湯頭來維持,而且在當地經營數代不衰?
  原來中藥處方貴在辨證施治,所用方藥,又貴在不拘泥原方,而要隨症加減化裁。—個湯頭治好一個病人的固然有,但畢竟是少數,因為病人總不會完全照著你的湯頭的適應症去生病,往往有兼症。用活湯頭,師古而不泥古,就要在用藥加減上下功夫了。比如同屬《四物湯》證,如診出病人是血熱為主,就將熟地改為生地;如果血滯為主,就加大當歸、川芎的份量;如果血虛為主,就宜將熟地、白芍的份量加重,等等。還可將兩個湯頭合併用,如胃氣不舒而又兼痰飲,就可將「平胃散」、「二陳湯」並用,稱「平陳湯」……
  由於是故事,我們暫不去問它有幾分真實,有幾分虛構,但有兩點可給人以啟迪:一是初學醫者,基礎功夫先要學好,如湯頭、藥物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之類);二是辨證之後,對湯頭要因病、因人(男女老少、初病、久病)、因季節、因地域加減化裁,予以變通。若能做到這兩點,雖不能說藥到病除,亦不至於對病人亂下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