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外資報告 看出玄機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快,外資調升某股票的投資評等,可以進場搭外資順風車嗎?」「怎麼辦?外資看壞台股,是不是要出脫手中持股了?」受到近年來外資大舉買超台股影響,很多投資人喜歡把「外資報告」當作「股市明牌」,不過,外資報告琳琅滿目、種類繁多,投資人除必須先了解、搞懂這些外資報告的真正意涵外,還需多看多比較,才能降低投資股市風險。

須掌握三大要點

所謂的「外資報告」,就是外資券商研究部門分析師提供給外資法人的研究報告,用以做為買賣依據。外資報告學問不少,市場上有人甚至會以外資報告內容作為炒股題材,如果不了解箇中玄機,或沒有仔細判斷而貿然跟進,屆時,慘遭套牢或虧損機會就非常大。以下是外資券商交易室主管建議投資人,外資報告必須掌握的三大要點:

一、解讀投資評等的意義:

有時可以聽到某些投顧老師或股市名嘴,以╳╳外資券商「推薦」或「喊進」某檔個股,建議投資人趕快買進;但必須注意,這可能只是某外資分析師的「既有看法」而已,也就是說,該檔個股原來的投資評等就已經是買進(buy ),並沒有改變。

簡單來說,除非外資分析師改變「投資評等」,例如「調降」或「調升」,如果評等相同未變,意義根本就不大。此外,每家外資券商的投資評等用語不太一樣,等級也不盡相同,總歸來說,可分類為買進、持有、賣出三個等級。

一位外資交易室主管透露,如果某檔股票投資評等從「買進」調降為「持有」,這種調降動作其實意味著,差不多要出脫持股了,並非真的要投資人繼續再抱這檔股票。尤其在多頭行情時,如果被調降為持有,意義和賣出幾乎是相同的。

二、多比較其他外資報告:

因為外資券商不是只有一、兩家而已,如果只有一家外資報告調降評等,不能過度解讀整個外資圈都看空,還要再觀察其他幾家的看法。

國內規模較大的駐台外資券商約有十家左右,如果某檔個股在短時間內被三、四家外資券商調降評等,通常會引起外資的連鎖效應而賣出。

三、目標價僅供參考:

許多個股外資報告除列出投資評等外,還有目標價,但投資人如果照外資目標價來買賣進出股票,往往會事與願違。這是因為,外資券商內部都有規範,若要將投資評等調高,前提是這檔股票未來必須要達到一定幅度上漲空間,有的是10%、有的是15%;當有一位外資分析師預估這檔個股可以買進,在他調升評等的同時,目標價也得被迫調整一定幅度。

換言之,為了讓投資評等可以調升,外資分析師也只能按照公司規定,將目標價拉高。先前,某些外資對某些個股的目標價就訂出天價,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建議投資人應把目標價當作參考用,以免得投資失利。

外資操作 放長線、不做小

記者王孟倫/特稿

投資人想要搭外資順風車,就必須先了解外資佈局台股的特性,相較於國內法人或散戶,外資買賣台股有兩大特色:第一是「看長不看短」,就是大都以長線操作為主,不急殺或急買;第二是「買權值不買小型股」,以避免風險、追求穩定報酬獲利;因此,想要挑中小型股的投資人,從外資這邊是無法找到投資明牌的。

「看長不看短」

首先,外資法人佈局台股,是根據在全球各地擁有龐大研究分析團隊的外資券商,這些來自不同區域的國際級分析師團隊,其強項在於對總體經濟的基本面,以及公司獲利能力研究。由於外資向來重視企業財報透明度與經營團隊績效,並非隨波逐流、聽信小道消息、頻繁殺進殺出。因此,「看長不看短」成了外資操作佈局股市一大特色。

外資慣於長期性投資,除非公司狀況不好或產業出現問題,才會有出脫動作;換言之,相較於國內法人或主力散戶,外資買進的股票,籌碼面確實相對穩定。

一位外資券商分析師說,常常有媒體喜歡詢問,為何外資今天買超或賣超?其實,單日或三、四個交易日的買賣超動作,對長線佈局的外資來說,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至少要從單週或單月進出動作,才能看出外資真正的動向。

「買大不買小」

「買大不買小」是外資佈局台股另一特色,因為海外投資人無法時時盯著台股大盤,也沒能力掌握個股最新動態,如果市值太小的股票,一旦發生問題,就可能無法出脫;權值股的股本大、流通性高,財報資訊揭露詳盡,為了避免風險,外資基金經理人都會選擇高權值股來投資,尤其是各產業的龍頭股。

過去一些中小型股票在台股市場翻揚大漲之際,外資仍然興致缺缺,寧願繼續盯著權值股動向。因為對外資來說,投資權值股以外的個股,無疑將自己陷入資訊不足的高風險中;也就是說,選擇穩健獲利的投資標的,遠比高風險的中小型股來得更重要。

理性與穩健操作致勝

「政治風險」是不是外資佈局台股的重要考量依據?綜觀外資券商主管和分析師的說法,根據這幾年經驗法則,台股在面臨非經濟面的政治風險時,若股價出現下挫,往往是最好的買點。

從2004年以來,國內幾次重大政治衝突而出現指數重挫時,外資往往會領先國內投資人,先進場搶便宜;此外,在野黨和媒體不斷唱衰、看壞台灣經濟之際,外資反而勇往直前,大舉買超台股,「理性」、「穩健操作」使得外資能夠在台股市場成功獲利。

外資券商 不等於外資法人

記者王孟倫/特稿

投資人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某外資券商明明看好並喊進某檔個股,但外資自己卻反而殺出,是不是故意在坑殺國內散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外資券商」是負責向「外資法人」(國際機構法人 )推薦股票,實際買賣股票的是外資法人,兩者是不同的體系;因此,外資券商的投資建議,並不能與外資法人佈局台股完全劃上等號。

◎「外資券商」並非「外資法人」

許多投資人仔細研讀外資券商發布的外資報告,事後卻發現,外資實際進出結果,竟與外資報告完全不符合;其實,只要搞懂「外資券商」和「外資法人」兩者不同,就可以理解。

所謂「外資券商」,是負責推薦國際海外法人客戶下單、買進賣出股票的橋樑,又稱為「sell side」。例如:摩根士丹利、美林證券、瑞銀證券和高盛證券等皆是,外資券商分析師固定提供外資報告,作為外資法人投資台股的依據。

「外資法人」則是海外資產管理公司或國際機構法人,才是實際買賣台股者,一般又稱作「buy side」;他們是外資券商的客戶,每天看到外資買超或賣超有多少金額,就是由他們向外資券商下單進出台股。

◎外資法人不一定照報告操作

外資法人在外資券商的下單方向,與建議報告未必會相符,因為外資報告僅是參考依據,外資法人買不買帳,仍有其考量。例如:去年受到新台幣升值影響,吸引大批外資法人將資金湧入台股、大買電子權值股;當時外資券商對電子股持空頭態度,卻擋不住外資法人加碼台股的意願。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