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扭轉經濟西傾 勿忘經發會教訓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2001年7月22日,經發會展開分組會議,次月召開大會,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或是一次失敗的會議?不同的產業、勞資顯然有南轅北轍的認知,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定調下,會中達成322項共同意見中,開放兩岸經貿的49項被過分放大,成為今日大眾對經發會的唯一記憶。

當年擔任經發會主委的陳總統,次年在檢討會議中,曾經自承「一年來兩岸政策的開放幅度與速度是前所未見」,可見這種印象也並非誤解,而是若干程度的事實。

在政經分離政策下,台灣的產業不論適不適合,一窩蜂往中國前進,結果明明是8個字,實際上只執行了「積極開放」四個字,台灣產業的快速空洞化已是不爭的現況。

經過了四年多的實證,陳總統在今年元旦徹底回歸,改提「積極管理」,以扭轉過度西傾的頹勢,並將由行政院召開經濟永續成長會議來體現具體政策,如何不重蹈覆轍,成為優先關鍵。

當年的經發會,有120位產、官、學及政黨代表參與,由於負責部門刻意不事主導,在大拜拜的形式下,造就大企業搶奪個別利益的終局,本土產業、弱勢、勞工相對成為被剝奪者,所謂的公平正義也喑喑無聲。

例如,最近雲林的毛巾業者被迫上街頭,只是反映傳統產業的一角,這種攸關社會安定的問題,能單純的以經濟產值與效益來量化嗎?

又如,日前的終統論辯,中方就曾誑稱,根本不需要解放軍動一刀一槍,只要把台商的經濟捏死,台灣就完了!這難道不是暮鼓晨鐘?

台灣經濟發展的長期遠景與整體戰略是什麼?怎麼樣從中國市場的泥淖中脫身?台政府做為保護人民的機器,究竟盡了多少責任?又有多少實事求是的執政能力?永續會議既然要開,就要開好,也必須交出答案。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