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牡丹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
标签:

牡丹古道位于台北县双溪乡,并不是一条大众熟悉的登山路线,我在网路上仅搜寻到两篇登山记录而已,分别是山友萧郎及mori所写的。两人恰好都在2005年8月走过这条古道,只相隔一星期。两人的记录让我放心不少。自然旅行家刘克襄先生于三、四年前探查这条古道时,曾遇路径被土石流冲毁,后来才勉强找到出路。萧郎、mori近期的记录,都未提及任何险恶的地形,显然古道已恢复畅通。

图:大观寺产业道路,前往牡丹古道

我参考萧郎的记录,规划连走牡丹、石笋两条古道,可以绕一个很完美的O型路线,中途只须走一小段产业道路而已。我预定从石笋21号民宅出发,预期三、四个小时可绕一圈回到出发地点。

从双溪火车站往102甲县道,约1.3公里处,左转大观桥。附近有一间大观寺,殿宇宏伟,从远处就可看见这栋黄瓦金碧的寺庙。左转后,沿着产业道路前进,约1.4公里,抵达终点石笋21号民宅。这里有一右叉路,路口有蓝天队的登山标志“往庚子寮山”(注1)。庚子寮山位于牡丹古道的途中。

牡丹古道,蕨类遍长。


出发后,走在宽大的泥土路上,路两旁有桂竹林,行走其间,气氛不错。土路缓缓而上,桂竹林渐少,路上的杂草渐多。至高处后,道路左偏腰绕,为下坡路,沿路蕨类盛长,几乎成了一条绿色蕨路。沿途有高长的竹子点缀其间,颇有古道的感觉。竹林渐多时,路旁出现一间石厝(no.1)。石厝已荒废,屋旁有帆布及搭棚搭,显示还有农民来在此地拓垦。

在竹丛旁找到往上走的小径。没走几步,路径却消失,只见杂草丛生,冷清荒僻。这时的心情宛如“一只误闯丛林的小白兔(老白兔?)”。所幸还有零星的登山条可依循前进。这种路况其实不算困难。只是独行时,我一向不喜欢走路迹不明的草丛路,难免心生畏惧。此时此刻只能安慰自己,现在是冬天,不会有虫蛇出没。

约六、七分钟,才缓慢地通过这个杂草坡,路迹又恢复明显。循棱前进,附近有不少竹林。没多久,山路转而向左侧陡下,小径更为荒凉难行,不像是古道应该走的路线。不久,出现一小片箭竹林。我恨独闯箭竹林,但此时只好硬着头皮闯。所幸只有一小段而已。穿越箭竹林途中,发现右侧有一池塘,湖水隐约可见,湖色湛蓝。这里正是刘克襄叙述的土石流地点,这池塘可能是山崩形成的偃塞湖。

路经一处池塘,可能是昔日山崩造成的偃塞湖。


穿过箭竹林,又柳暗花明,路径变为明朗,来到一叉路口。这里竖立着一根废弃的电线杆,编号为“牡丹干33支22引48”。左叉路可出“石笋大桥”,接102公路。我继续直行前进。

石厝遗址(no.2)


接下来的山路,变为平缓,路迹清晰多了。沿途一路都有电线杆遗迹。电线已断,电线杆已废,暗示着这片山区里已无人家,这条道路已废弃。约五、六分钟,突然瞥见左侧路旁有一颗基石,为庚子寮山西南峰(海拔310公尺),有一矿务课编号860的基石。再往前走四、五分钟,出现左叉路往下走,有登山条,直行约十公尺,即是庚子寮山( 海拔315公尺),有一矿务课编号408的基石。

拍完基石,往回走,从左叉路而下。路况又明显转差,路径被杂草侵掩,前进缓慢。约十分钟,越过小溪涧,对岸出现大片竹林,林中有一间石厝遗址。石厝荒废已久,屋墙尽是杂草蔓藤。屋外竹林悠悠空守残厝。

沧桑感动过后,开始找路,才发现登山条到了这里就消逝了。竹林间隙,似路非路,使人不知如何抉择。于是翻出山友萧郎的登山记录详阅。差点冒出冷汗。原来我走错路了。正路是在过庚子寮山基石之后,而不是这条叉路。于是赶紧回头。

过庚子寮山基石,竹林间有小径。继续前进,沿途仍有电线杆。经过一处野姜花及芒草地带,路迹又不明,路径泥泞。寻觅摸索之后,才找到登山条。接着又遇见一石厝遗址(no.2),前后各一间。第一间石厝的石灶炉还存在,第二间更可观,四面屋墙都还十分完整,石砌工法清楚可见。地上遗有石臼。石厝后方的坡地有层层驳坎,拓垦地都已废弃。到了此处,看到古厝遗址,刚才迷路的心情才释怀,觉得不虚此行。

福安宫土地公庙


往前走,经过一小片废弃的野姜花区,路径被掩,找登山条,也寻电线杆。通过之后,路况又变好,往上爬,不久就远远望见灿光寮6号民宅。最后,越过一条小溪涧,来到了灿光寮这户民宅。这里是牡丹古道的终点,有产业道路可通草山战备道路,出口接102公路约19公里处。因为有公路衔接,灿光寮6号出入方便,还有人住,房子已翻新。

稍事休息,然后继续前进。石笋古道的入口在灿光寮6号民宅右侧后方。入口处却被民宅围起来变成养鸡场,只好爬坡绕围篱过去。约两、三分钟,抵达一鞍部,过电线杆后,有左叉路转入石笋古道。

我今天可能罹患了“迷路瘟”,竟然没看见这叉路。继续直行,走了几分钟,来到一处竹林,路况变差,路径不明,发觉不对,再回头寻路,才发现这条左叉路。

进入叉路,古道走于桂竹林间,约一分钟,路旁出现一座小土地公庙“福安宫”。接着山径转为下坡路,出现一段古朴的石阶路。在这山区里,有这么绵延的一段石阶路,不禁引起我的遐想。这里已属于灿光寮的范围了。两百年前的灿光寮铺递古道(注2)就在这个区域内。昔日的铺兵是否也曾走过这条古道呢?石笋古道也是从灿光寮通向牡丹三貂岭的方向。倘若灿光寮递铺古道发生山崩土石流,则这条路线就极可能会成为铺递邮传的替代道路。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一处石厝遗址(no.4)


来到下方平坦处,又出现规模不小的拓垦遗迹。驳坎、竹林、姑婆芋,彼彼皆是。途中又经过一废弃的石厝(no.3)。可以想见昔日这片山区曾经有过相当规模的拓垦活动。石厝过后,不久,遇右叉路,可通往灿光寮铺古道。古道左下,贴近于石笋溪上游溪畔。古道沿溪行,穿梭于左右岸,淙淙水声,不绝于耳。这段溪岸路,若是夏日时光,我大概会脱鞋袜,在此戏水一番。

一段溪畔路,有淙淙溪声相伴。


不久,古道渐离溪岸,绕于山腰。通过一崩壁后,约十分钟,又遇见另一处石厝遗址(no.4)。这间石厝颇有规模,一条龙三间开的格局,正面至少有20公尺宽。石厝旁,幽幽竹林。这间石厝,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起走灿光寮铺古道时,曾见过相似的场景。一时紧张又起,赶紧掏出地图核对一下,我是否又误走到灿光寮铺古道了?原来只是场景相似而已。

终于脱离莽路,在石厝附近的小溪畔好好休息一番。


从石厝往下走,没有再遇到太复杂的路况。越溪两次,约二十分钟,抵达下一个石厝遗址(no.5)及叉路口。我上次走石笋古道曾经抵达此处。到了这里,接下来的路就可算是康庄大道了。我转入叉路,来到小溪流畔。由于后续的路况已能掌握,此时心情放松,便在此地停留休息较久。

牡丹古道的一段(石笋14号至21号)


续前行,约十分钟,抵达石笋30号民宅;又十分钟,抵达28号民宅。又五分钟,就出产业道路了。沿着产业道路前进,石笋尖东南峰基石就在路旁。过12号民宅,来到29邻指标处的叉路,左转水泥桥,走往14号民宅。根据山友萧郎的记录,可以从这里走回石笋21号的停车处,但路况有点复杂,当时他曾请教石笋18号民宅的女主人,才顺利找到正确的路。

来到石笋14号民宅之前,遇到几位中年及老年妇女,向她们询问这条路。她们听说我走一个人走牡丹古道绕一圈过来,都大声惊讶地说:“厚!俏年耶(年轻人),这呢啊大胆!”。她们说,以前曾走过这条路,现在山里已没住人,道路早已荒废了,路况很不好,不应该独自一人行走。

其中一位妇女就是18号民宅的女主人,正好要回家,于是顺道带我走这条路。从14号民宅旁的石阶路往上走,沿途有古朴的旧石阶。这位妇女说,大观寺产业道路没开辟以前,他们都是走这条古早路对外联络。原来,这条路正是牡丹古道的一段。不久,越过小溪,来到石笋18号民宅。然后,女主人告诉我,循柏油车道往上走,第一根电线杆前的右侧有一条小径,可通往石笋21号。她说,两三个月前也有一位年轻人向她问起这条路。

走入小径后,不久经过一池塘,然后爬过一座竹林小丘,农路多歧,凭方向感往上走。至高处时,望见对面民宅。然后在竹林间找路下山,越过一处小溪崩塌处,来到这处民宅。这里又有旧石阶路往上走,约五分钟后,终于回到石笋21号民宅。民宅一黑一黄小狗狂吠欢迎我的归来。民宅的主人也出来打招呼。他说,早上看见一辆车停在这边,心里正纳闷着,天快黑了,怎么不见有人回来取车?

我终于完成预定的牡丹古道O型行程,时间却超出我的预期。从上午十一时三十分出发,下午四时四十分才回到出发地。其间,找路、迷路,路况不好处,都耗去不少时间。这条古道沿途经过一座土地公庙,有三颗日据时代的基石,至少有五处古厝遗址,还有无数的驳坎遗迹。古道旧路,竹林驳坎,榛莽荒径,溪流浅涧,一路走来,心情随着环境及路况的变化而起伏,或喜,或惊,或欢,或慌。这样的古道路线相当刺激有味,当然值得重游。但若问我是否愿意再独自走一回,我会回答:“当然是...不太愿意。”

旅游日期:2006.01.03 (写于2006.01.09)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澳健康部长称多元文化有利澳洲社会
万里.富士古道
金山.磺溪头古道
桃园龙潭.挑担古道.清水坑古道.石门水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