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研院選出三院長候選人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袁世忠、謝文華、胡清暉/台北報導〕中研院院長候選人名單歷經兩輪投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與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等三人出線,將由總統陳水扁圈選一名出任院長,其中翁啟惠因獲得出席評議員的三分之二高票,名列推薦名單的第一位。

已經擔任中研院院長長達十二年的李遠哲,任期即將於今年10月中旬屆滿,因此去年底成立遴選委員會,針對院士、評議員三人以上連署簽名,或大學推薦的人選中,依照「國際學術聲望」、「視野與策略」、「領導能力與行政經驗」、「開闊胸襟」等四項指標評估,選出四人,並於昨天做最後投票。

副院長賴明詔 遺憾落選

據透露,翁啟惠在四項指標中皆佔前兩名,陳定信則在領導能力一項獲得最高的評價;吳茂昆則贏在視野與策略方面。至於賴明詔,雖然每項表現都非常平均,但是卻沒有突出的項目。因此遴選委員會提供評議會的人選順序,與最後投票結果相仿。

昨天召開的評議會,在李遠哲請假、候選人迴避的情形下,共有五十八位評議員具有投票權,每人至多可投三票,得票過半者才列入給總統圈選的名單。第一輪時,翁啟惠與陳定信分別拿下三十九、三十二票,吳茂昆與現任的副院長賴明詔因為沒有過半,則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每位評議員僅有一票,結果前一輪得票落後的吳茂昆大翻轉,以剛好過半的些微之差贏過賴明詔,成為推薦總統圈選名單的第三名。內部人士指出,賴明詔會落馬,應與避免三名候選人都是「生命科學組」有關。

獲得最高票的翁啟惠目前人在國外,陳定信與吳茂昆昨天都表示,現在只是第一階段,還要等總統決定,不方便多說,但謝謝評議會肯定。

至於落選的賴明詔,獲知結果時,心情顯得平靜,直說:「很好、很好」;他一再表示,能夠成為遴選委員推薦給評議會的人選之一,已很榮幸,無論結果如何,他還是會繼續堅守自己的崗位,一如過去。

院長遴選的觀察–輕人文?院士認非問題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中研院院長三名候選人中,沒有人文、社會領域出身者,外界質疑未來研究走向是否會有「重生醫、輕人文」的傾向?受訪院士皆認為:「這不是問題。」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相信:「最好的人選就是最好的人選,關心的是全面,沒有領域之分。」史語所所長王汎森院士則表示,未來的院長有沒有人文背景不是問題,有「人文關懷」就行了。

生命科學組院士廖一久則說,能達到院長地位、階層的人,不論是生命科學、數理領域者,基本上具有一定的人文修養,相信未來研究走向還是會巫發展。

人文組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永發認為,候選人皆自稱未來會巫發展各領域,是否如此?暫無答案;但他直指人文、社會領域學者應了解目前所作的研究,是否和時代脈搏結合在一起,未來要努力有更好表現。

總統圈選前–聯合會︰爭取對話機會

〔記者謝文華、袁世忠/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人員聯合會會長張茂桂表示,院長的遴選制度,始終把其他研究人員和社會大眾排除在遊戲規則之外,聯合會將爭取在總統圈選之前,與候選人對話。

張茂桂強調,聯合會對於未來中研院院長由誰來當,並沒有特定偏好,但是中研院掌握了國家象徵與實質資本,錢都來自納稅人,中研院的領導人,也必須有這樣「為公」的操守,以及能凝聚一定的「社會可信賴度」,維護中研院的「公共角色」。

他表示,聯合會在1月份擬定了十二個題目,想聽聽候選人的看法,例如:在政治活動與學術發展分際上,新院長應遵守的原則為何?中研院未來的發展定位?中研院對外界捐款的態度與原則?如何看待人社、數理、生命學組之間的「不等」及無法「共量」問題。

聯合會強調,中研院的領導人絕對不能拿企業的治理方式做為院內的學術治理標準,否則只會向下淪落為另外一個「準企業團體」,短視而追逐近利,所謂「學術為公」,將只是一種奢侈空談。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