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布胡會 羅致政:美國有得中國有失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二日電)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致政今天表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此次訪美,整體而言「美國有得,中國有失」;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美中關係,台灣如能順勢操作,大有可為。

台灣智庫上午舉辦「布胡會後的台美中關係」座談會,羅致政表示,一九九七年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是美中關係的最高潮;胡錦濤這次訪美雖不是最低潮,卻也是低潮。

羅致政說,美國認為美中議題只有三個,就是「經貿、經貿、經貿」,中共的三個議題則是「面子ˋ面子ˋ面子」,但最後不但沒得到面子,還失了面子,對胡錦濤衝擊很大;中國沒有要到國是規格的面子,也沒有要到台灣議題的裡子,美國卻得到裡子,包括經貿問題得到一些象徵性的回答。

羅致政表示,面對法輪功女子抗議場面,胡錦濤亂了,布希卻非常自然,反映民主和不民主國家領導人的不同;或許有人認為是陰謀論,無論如何,凸顯胡錦濤無法面對民主社會常見的場面。此外,中共媒體看不到抗議風波,美國正好見識到中共控制言論自由的一面。

至於肢體動作,羅致政說,布希至少拍了三次胡錦濤的肩膀,胡錦濤卻沒有拍回去;國際場合上,拍肩膀是長輩對晚輩,或者宣示「我比較大」,布胡會可說是「超級大國對大國」的不平等關係。

分析美中關係發展,羅致政說,美國對美中關係的定義和政策有四個支柱,首先是美中關係「複雜」,但這不是好的字眼;預料美中貿易逆差擴大,批判中國將成為美國今年期中選舉的焦點。

其次是美國已定調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人」,國際社會秩序是美國建立,這是它的遊戲規則;下周聯合國將討論伊朗核武問題,也是考驗美中關係的第一個測試,值得觀察。

羅致政表示,第三是「轉型外交」,美國最近調整駐外人事,對於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崛起大國,態度完全不同,因為美國和印度有「共同利益」、「共同價值」,但美國和中國沒有「共同價值」。

他指出,最後的字眼是「避險政策」,原為美國經貿代表的副國務卿佐立克,將這樣的經貿議題的概念帶到安全戰略上,防止萬一中共變成具有侵略野心的國家,美國要做必要的軍事準備。

至於台灣的角色,羅致政說,中國若走向民主化,符合台灣和美國的利益,政府應有具體動作;但台灣在軍事、經濟、政治、心理上,都要有避險動作,如果過度把期待放在未知的中國,這很危險。台灣該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找出競爭、合作的部分,搭配不同戰略,需要進一步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