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港旅遊局中環推廟會

人氣 8

【大紀元4月22日訊】耗資9百萬元(116萬美元)、由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傳統節慶巡禮」,將香港4個傳統節慶天后誕、佛誕慶典、長洲太平清醮及譚公誕集中一起推出;50呎高的巨型包山、元朗的傳統花炮及寶蓮禪寺的佛誕浴佛儀式,4月20日至5月7日止,首次在中環鬧市展現。

香港旅遊局表示,為期18天的廟會,預期可吸引1百萬名市民和遊客參與。在廟會沿渡輪碼頭的行人道上,裝上了一列紅色牌樓,往來渡輪碼頭的兩條主要通道,則掛起中國傳統燈籠,帶領遊人前往廟會。廟會中最搶眼的是豎立在入口處的長洲巨型包山,該座包山高50呎,掛滿6千個平安包,並以長洲太平清醮為藍本興建。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迹。作爲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歷史傳承,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同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成形。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衆。爲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吸引大衆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

廟會入口(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慶祝天后誕、佛誕和太平清醮的花牌(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慶祝天后誕的花牌上用紙紥了有關天后的民間故事(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佛誕浴佛(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佛誕浴佛(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佛誕浴佛(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祝願廊(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圖為一婦人努力的將祈福牌向上掛出(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包山上掛著的包子(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圖右為包山,圖左為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期。(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


香港中環碼頭的「傳統節慶巡禮」活動,讓旅客及港人體驗本地多種的廟會文化傳統,當局預計整項活動可吸引近150萬遊客。(中央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松柏嶺受天宮廟會 南投警方交通管制
旅美畫家吳文瑤將在故鄉大甲舉辦畫展
媽祖遶境﹙一﹚不睡覺的大甲人
嘉義市光路里廟會  舉辦高空盪鞦韆大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