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警惕「壞的社會主義」與「壞的資本主義」的結合

兼論我的「中國問題學」研究

胡星斗

人氣 4

【大紀元6月11日訊】中國要從「官僚市場經濟」轉向「民本市場經濟」,要防止「壞的社會主義」與「壞的資本主義」的結合,要致力於建設「憲政社會主義」,建設「民主財政」。

一、中國問題學的兩個方面

我的中國問題學不是純學問,而是學術與現實問題的緊密結合,它側重於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關係到中國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如勞教、信訪、戶籍、三農、反腐敗等,不能因為它們「敏感」,學者就不去關心、研究;越敏感,越迴避,問題堆積越多,最終可能導致社會爆炸。如信訪,我經常接到血淚投訴,有的上訪十多年了甚至幾十年,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在上訪時被打死,面對這些,你如果還是無動於衷,不去理會,不去寫文章探討合理的制度、幫助政府、幫助受苦受難的人,恐怕你就是冷血知識分子了。所以,學者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良知;在我看來,學術沒有禁區,研究沒有禁區,只要我們心底無私,保持浩然正氣,以理性、寬容和公平的態度對待一切,也就無所畏懼了。所謂理性,就是以嚴謹的科學的方式來思考,既考慮A,又考慮對方B,不能夠偏聽偏信;既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發展、進步,又深入瞭解中國的國情,尋求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不能急噪冒進;所謂寬容,就是適當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從政府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要從尊重差異和多元化的角度考慮問題,培養我們寬闊的胸懷。要知道,「中國人都是吃狼奶長大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毛澤東」,要培養寬容的精神,不與人鬥,不窩裡鬥,是很難做到的;所謂公平,就是既要考慮工人、農民、廣大弱勢群體的利益,又要考慮政府施政之難,既要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又要肯定優秀官員們積極有為的貢獻,論政時盡可能地一碗水端平。

中國問題學的第二方面是獨立的政策性、戰略性研究。我希望我的一些提法能夠寫進中央文件,如「公平市場經濟」、「現代農村制度」、「現代反腐敗制度」、「憲政社會主義」等,但我不是御用學者,而是獨立地提出自己的主張,以此方式,與政府的研究互補。比如,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前,我就寫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倡議書」,可謂民間與官方不謀而合。我的信念就是用心血、用生命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為此,我提出了「人文經濟」、「公平市場經濟」、「平等權利運動」、「現代中華文明」、「高貴中華、文明中國」等理論和設想,對行政體制改革、破除行政性壟斷、發展健康的市場經濟,甚至對遷都、分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本人力有不逮,學問不夠,特別是純學問的研究,基礎很差,定力不夠,以後還要多向大家求教。

二、從「官僚市場經濟」轉向「民主市場經濟」

我的中國問題學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是研究中國如何從「官僚市場經濟」向「人道市場經濟」、「人本市場經濟」、「公平市場經濟」轉變,為此要建立人道文化、公平制度。倘若不能建立好的基本制度平台,並在此制度的保障下建立穩如磐石的道德,那麼,一切動聽的理念、思想、宣傳,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都是治標不治本,非但不能建成和諧社會,相反,社會矛盾會越積累越多,衝突會越來越激烈,社會道德在虛假宣傳下會江河日下。

所以,我有三個基本判斷,假如中國不能糾正官僚市場經濟、在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國家制度方面有所作為,那麼:

1、中國的經濟會陷入低水平均衡,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將越來越難,永遠不可能超過人均2,000美元。
2、社會矛盾會越積累越多,腐敗不可能遏制,社會不可能和諧。
3、社會道德、文化將進一步衰落。

所幸的是,現在我開始看到了中國政府在改變畸形市場經濟和畸形制度方面的種種努力。

官僚市場經濟的表現是,官員特權多,政府大樓豪華氣派,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出國花費巨大;權力主導的電力、電信、金融、石油、鐵路、出版、電視媒體等行政型壟斷行業坐大,高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狀況不可能改變,雖然壟斷資源、市場,剩餘利潤極高,但有的國有企業因為是1994年以前成立的,卻可以將利潤留給自己,不需交給國家;反壟斷法據稱刪除了反行政性壟斷的條款,不反行政權力庇護下的無效率的壟斷,而去反羸弱的民營企業稍高的市場佔有,如此,中國競爭性的企業更無望躋身世界500強了。

行政型壟斷企業「中國石油」、「中國銀行」躋身世界500強了,不是中國人的光榮,而是中國人的恥辱。比如,搞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公司」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強,但它沒有意義,不但不能造福於中國人民,而且相反它妨礙了市場競爭和健康市場經濟的形成。

官僚市場經濟還導致權力尋租、官員腐敗、資源配置被扭曲、政治合法性被侵蝕,社會道德墮落,「和諧社會」成為無源之水。

所以,中國要轉向民本市場經濟、民主市場經濟、公平市場經濟,要避免「壞的社會主義」與「壞的資本主義」的結合與坐大,要鼓勵「好的社會主義」與「好的資本主義」的聯姻。

三、「壞的社會主義」與「壞的資本主義」的結合?

所謂「壞的社會主義」,就是專制、愚民、官本位、權力肆無忌憚的舊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好的社會主義」,就是人民民主、公平正義、人文關懷、幫助弱勢群體的新社會主義:「壞的資本主義」,就是剝削壓迫工人農民、惟利是圖的原始資本主義:「好的資本主義」,就是追求人權、科學、民主、法治、正義等價值觀的現代資本主義。中國現在容留了太多的「壞的社會主義」與「壞的資本主義」,未來的方向就是要培育和引進「好的社會主義」與「好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說,中國應當借鑒資本主義好的方面,建設新社會主義──「憲政社會主義」:憲法至上,按照胡錦濤主席所說的「充分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堅決糾正違憲行為」的要求,擯棄一切違憲的文件、政策和做法,逐步放棄人治,實現法治,實行人民民主憲政;發展「公平市場經濟」,剷除行政性壟斷利益集團、特權和腐敗,建設以民有為基礎的公正、公開、監督、問責、法制、有序的健康市場經濟;弘揚新社會主義的人文、人本、人道、公平、正義、共富的價值觀,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工人農民的民主主權,恢復官員的人民公僕的本質。

四、建立「民主財政」的重要性

實現憲政社會主義,我認為建立民主財政、陽光財政是個關鍵。民主財政、陽光財政是民主政治、陽光政治的基礎。所謂民主財政、陽光財政,就是說公共財政的決策、使用程序、資金流向都具有公開性,人民或其授權的代表可以對之進行監督;未經納稅階層同意的徵稅是非法的,納稅的標準、國家的財政預算及支出也必須由納稅人的代表審查和同意;無代表,不納稅;公共財政的預算必須詳盡列出,政府各個部門所有項目的開支也必須統一列入,說明開支的理由和輕重緩急;沒有列入的項目不能開支,列支的錢不得挪作他用。

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是憲政和民主財政的開始,其中有:「不經國會同意,不得加收租稅」的規定;1689年的《權利法案》要求財政與國防預算須由人民同意。

而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納稅只是公民的義務,納稅人缺乏瞭解稅款用途和去向的權利,也沒有監督的權利;納稅人訴訟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預算、決算的審查流於形式;地方政府的預算暗箱操作,編製粗糙、籠統,執行十分隨意,完全是長官意志,沒有強制性,缺乏有效的問責、監督制度,政府的內部監督、事後監督、審計監督只是治表不治本;沒有建立現代公共預算和公共財政制度,科教文衛、社會保障、救濟、福利的支出薄弱;官員的公款開支龐大,財政腐敗嚴重;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收入比重很大,佔地方財政的50%左右,亂收費、非法掠奪民財、國有資產和私有資產的流失都十分嚴重。

沒有嚴格的預算制度、立法機關缺乏審查財政預算的權威性、公民沒有監督的管道,致使一些地方政府成為為所欲為、沒有邊界、不負責任的政府。

假如中國能夠更多地探索民主財政、陽光財政的建立途徑,那麼,腐敗的猖獗、地區差距的擴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失衡、政府的不受監督和問責等等,都有望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

目前,中國公務和行政性支出占全國總支出的37.6%,美國是12.5%,西歐國家是6%左右,日本是2%多一點,中國是美國的三倍、西歐的六倍多、日本的一、二十倍。另據中央黨校刊物報道:中國的「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出國和旅遊支出總額在9,000餘億元,駭人聽聞。美國的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占聯邦政府財政支出的40.9%,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發達國家中央(聯邦政府)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佔地方財政收入的45%,中國僅為15.5%,所以,中國的地區差距非常大。

而民主財政、陽光財政將成為遏制腐敗的利器,將迫使中國建立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提高社會公平性。

如何建立民主財政、陽光財政?

(1)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核心權力機關的地位,發揮人大的立法、監督職能和財政預算、決算的審批權,追究超預算開支、非預算開支、改變預算開支項目的責任。
(2)通過普選,強化人民代表的代表性,減少官員代表的比例,杜絕純榮譽代表的產生,實現人大代表的專職化和專業化,使其有時間、有能力審議政府財政。
(3)制定財政預算的編制規範,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稽查。
(4)讓審計、監察、檢察、反貪、司法部門獨立於地方行政機關,或者至少實行垂直領導。
(5)鼓勵公民作為納稅人對浪費公共資金、違反財經制度的情況提起公益訴訟。
(6)實行財政決策公開、財務公開。

建立民主財政、陽光財政,實際上成為中國建設「好的社會主義」──「憲政社會主義」的第一步。

中國問題學將繼續致力於探討「好的社會主義」。

(以上根據胡星斗在《當代學術史論壇》、《公共財政研討會》等上的發言綜合而成。)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曉波:從楊天水重刑到禁言文革
伊川:越共實行政治改革的啟示
玻利維亞執政黨擬修憲讓莫拉萊斯連任總統
讓人宰殺還交巨費的人 就叫中國的大學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