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為什麼是媽媽而不是爸爸(3)

莫伊爾、傑塞爾 著    洪蘭 譯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男、女兩性在為人父母的態度和能幹程度上的不同,再一次的顯示大腦基本的差異。在親子關係中,母親比父親更能察覺孩子非語文的暗示,對孩子的需求產生自然的反應。

母親的各種感官在扶養孩子這件工作上都比父親來得好,她聽得比較清楚,可以辨認出嬰兒的哭聲,對觸覺、嗅覺也比較敏感。

在孩子小的時候,母親如果出外用餐或看電影,她會覺得自己的心有一半是留在家中的,而父親不論是多麼新好男人,都慶幸自己有一個晚上可以暫時離開「家庭動物園」,到外面輕鬆一下。

男人可能會為了自己的生物天性被排除在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之外而覺得懊惱,但是他們必須接受母子關係是天生的事實。母子之間的強力結合有實驗的證明,而無法用社會化來解釋,演化當然也扮演了一角,假如保衛部落的勇士必須一手擲矛一手抱孩子,這個部落的安全可慮,不過差異的根源仍是在生物的基礎上。

即使在最注意角色分擔(role-sharing)的家庭,母親都會發現父親無法像她一樣注意到嬰兒的需求,他可能在嬰兒很累了、快要入睡時,決定跟他玩耍,他的時間拿捏得不準,無法體會到嬰兒些微的情緒改變,如母親一樣洞悉孩子每一刻的需求。

父親在孩子開始成長後才體會到當父親的樂趣,真正成為一個父親,或者我們應該說是在孩子較大些而能與父親一起「做」事情的時候。

從一開始,父親跟孩子的互動便是做事情─扭鼻子逗孩子、把孩子放在腿腿搖、教孩子翻跟斗。

母親跟孩子的互動是實事求是,實際的處理孩子的需求;父親跟孩子的互動是好高騖遠的未來式,為去滑水做準備,為以後騎馬做準備,所以趴在地毯上當馬給孩子騎,父親為孩子買第一件球衣,即使還太大,也是為將來做準備,假裝打世界盃嬰兒級拳擊賽。

社會學家羅西認為父親對嬰兒的態度,就好像他是一個東西而非可以互動的人。父親跟孩子的互動是根據學習的需求。

我給他一個奶瓶,他剛剛才開始學自己拿奶瓶喝,我會繼續教他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如何自己拿奶瓶喝奶,假如奶瓶滾到一邊又該怎麼辦,現在我在看他如何翻身……我也跟他一起玩新玩具。

請把上面這段描寫與下面母親和嬰兒間無聲的互動,至少是非語言的溝通相比較:在餵奶的過程中,發生了十幾件事,嬰兒吸吮,眨眼,扭動,放鬆,放開奶頭,打嗝,睡著,吐氣,微笑,哭,張開他的眼睛,繃緊他的臉或放鬆他的表情。

母親輕輕搖他,坐直,哼歌,沒有出聲,調整他的坐姿,緊張,放鬆,凝視,微笑,說話,輕拍,撫摸他,把嬰兒舉起來,把他放下。

每一件事都很了不起,透過這種方式,母親和嬰兒完成了餵食,每一方都盡量想辦法調整自己以適應對方。

男人把他們的男子氣概帶入了照顧孩子,羅西博士說,而女人把女性的溫柔帶進了母性;爸爸抱孩子是要跟他玩,媽媽抱孩子是要安慰他。

當嬰兒對爸爸玩的遊戲不感興趣時,是爸爸而不是嬰兒先感到無聊,當爸爸感到無聊時,他就想去看報紙,於是這個孩子又回到了永遠在那裡、永遠可靠的媽媽懷抱裡了。

母親可玩的遊戲比較少,但是母親不需要跟孩子玩遊戲,她知道孩子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孩子,而父親帶孩子如同他對「性」的方式,會則來,不會則去,隨時可依需要把開關打開或關掉。

我有個朋友是離了婚的單親媽媽,她很不喜歡前夫來探望孩子,「他立刻就作出聖誕老人、魔術師、大英雄的姿態,開始取悅孩子,完全不管吉米是不是累了?有沒有傷風感冒不舒服?或是正好處於『不要來煩我』的情緒,他就是堅持跟吉米玩十次躲貓貓、官兵捉強盜,買一大堆玩具給他。

『為什麼吉米現在要上床睡覺?他不是玩得很開心嗎?』假如吉米不想玩,他的爸爸就變臉,或假哭,或買玩具、糖果來取得他的歡心。他完全不在意我對吉米的管教,每當他來過一次,吉米都要過好多天才會恢復正常生活。」

婚姻形態其實是可以配合兩個不同人格的差異。父母的角色比較不容易調適,對男人來說,是要很花心思的,除非他是阿公,阿公跟他孫子的關係都比跟他兒子來得好,這也是因為他體內男性荷爾蒙已減少的關係。

轉載自遠流出版《腦內乾坤》@(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