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企業為何選擇香港上市

人氣 117
標籤:

【大紀元6月9日訊】近年來,香港證交所已經成為中國獲取國際投資者資金的主要途徑。今年5月,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Ltd.)在香港進行97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去年9月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剛剛在香港融資92億美元。大陸企業去年在香港的融資總額達到190億美元,佔據了香港前十大IPO中的9宗。今年晚些時候,中國所謂四大國有銀行中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也將在香港上市,預計融資額將超過100億美元。大陸上市企業市值佔到香港股市總市值的40%。為什麼大陸企業紛紛選擇香港作為海外上市的目的地,而不在世界規模最大,最成熟,最透明的資本市場—美國上市呢?這其中也是大有原因的。

2002年8月美國通過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 Oxley)要求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遵守嚴格的會計及披露條例,因此很多海外公司尤其是中國公司對在美國上市退避三舍。該法案實施後,全球最大的10筆IPO中僅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選擇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2004年,投資者在美國對中國人壽提起集體訴訟,指控該公司隱瞞了上市前的多項會計違規行為。中國人壽正在努力駁回集體訴訟,但本案仍懸而未決。

中國企業不願意把自己置於美國嚴格的公司治理監管之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成為了大陸公司上市籌資募股的首選之地。與大陸股市相比,香港股市多了幾十年的運作監管經驗。

但是,香港股市的監管機構不能越過區分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那條法律和監管轄區線。這損害了它們有效監控大陸企業是否遵守香港法律法規的能力。而且,雙方沒有引渡條款,香港證券監管機構和執法人員無法向大陸企業的管理人士發出傳票,要求他們到港接收質詢。同時,大陸證券監管機構也不擁有相關的法律權限,無法幫助香港同行對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展開調查。例如,不能迫使某人接受質詢或凍結銀行賬戶。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Hong Kong Securities & Futures Commission),簡稱:香港證監會)主席韋奕禮(Martin Wheatley)表示,截至目前,證監會針對香港上市的大陸公司的執法能力仍然很弱。

舉例來說,香港上市的歐亞農業(Euro-Asia Agricultural Holdings Ltd.)是一家園藝公司,同時也投資大陸的房地產和主題公園。2002年因主席楊斌被控欺詐而崩盤。楊斌被大陸公安機關以涉嫌經濟犯罪而逮捕,經過閉門審訊判處18年監禁。香港證券監管機構得不到與該案有關的任何文件,也沒有人向他們通報楊斌被起訴的罪名。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s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sociation Ltd.)秘書長艾哲明(Jamie Allen)說,很多香港上市大陸公司的資產都不在香港,董事們也都不在。香港監管機構管不了。這種監管矛盾很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如何履行職責,保證投資者的權益呢?

直到目前,中國的銀行仍然無法迴避內部根深蒂固的欺詐和腐敗問題,從中國銀行招股說明書《特殊事件》中就可見一斑。這部分提到的「黑龍江事件」是一起銀行員工與外部人士合謀,騙取銀行大約人民幣4.3億元巨款(合5,360萬美元)的案件。這起事件一直持續到去年12月。招股書還提到三起銀行經理因貪污腐敗被判刑的案件。在列舉38項風險因素時,中國銀行強調了這類事件還有再次發生的可能。通讀了招股書的投資者可能首次得知了該行信貸風險總監董樂明(Lonnie Dounn)已經辭職的消息。去年2月份加入中國銀行前,董樂明曾在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效力30年左右。中國銀行在招股書提到他的離職,但沒有給出任何解釋。董樂明也拒絕置評。這不免讓人對中銀的信貸風險也產生疑問。

有一句話說: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遠遠不及中國對世界的瞭解。由此看來,海外的投資人要想對中國有充分的瞭解進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恐怕還需一段時間。

(新唐人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證交所招募新血 5月8日開放查詢測驗資格
荷銀協助華銀風控規劃 企金加強中型市場
紐約證交所收購歐洲證交所
面板股走勢 外資看法兩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