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博飛:胡曾交鋒亦看美歐

錢博飛

標籤:

【大紀元7月2日訊】誰都看得出來,北京政壇近來風雲詭譎,湧動已久的地下暗火,有了噴薄欲出的勢頭,原因就是今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臨近了。按照慣例,這通常是為準備下一屆中共代表大會定盤的關鍵性會議,也就是說籌備十七大的組織人事、政治報告起草(確定未來的路線方針),基本都需要在這個會議上確定一個框架和原則,簡言之,六中全會乃是確定十七大主導權的一次攤牌。

胡曾代表中南海權力鬥爭主線

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是,美國和歐洲重新調整了對華政策,並期待中國新的主導力量能推動中共政治轉型,以真正融入現代文明。在這個節骨眼上,美歐對中南海未來的主導權扮演了類似裁判角色。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上個月布殊高調會見李伯光、王怡和余杰,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公開對中國維權運動表示關切,並在大使館接見了《中國農民調查》的作者,陳桂棣、吳春桃夫婦,還有一批維權人士。中共當局基本上採取了默認態度,這是前所未有的,顯示國際力量對一個日益開放社會的影響力,正被新一波中共權力鬥爭的各方所容忍。

胡錦濤與曾慶紅不斷過招是當前中南海裡權力鬥爭的主線,其間當然還穿插著許多其他矛盾關係。比如,胡溫與上海幫矛盾相交錯,江澤民頻頻在微妙的時刻公開曝光,就是患了絶症的黃菊,也硬撐著出來露面,好在中共高層的保健治療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偶爾讓他參加一個會議問題不大,不過他這種舉動,或許與上月有傳媒報道他自殺未遂的消息有關。此外,太子黨摩拳擦掌,軍方躍躍欲試,甚至出現了軍人異動的傳言,就是官方輿論也南北落差紛呈,改革爭議並沒有因為胡錦濤的「叫停」而降溫,反而是交鋒的各方爭得更起勁更熱鬧了,當然,戲也更好看更精采了。受到政治制度限制的中國社會發展,難免翻車的險情已經為越來越多人所看清。中國的變數已經從量變接近質變的臨界點了。

太子黨的籌碼與突破

胡錦濤顯然加緊安排了「團派」人馬在省部級崗位上接班的步伐。按慣例,省部級一二把手基本上都應是中央委員的當然人選,胡在獲得安排省部級班子主導權的時候,實際上也從根本上確定了十七大中央委員的組成架構,這應該視為他確立十七大權力基礎的一項主體工程。但是這也並非如外界看得那麼單純,曾慶紅在常委中的分工是:主管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分管組織人事和安全情治系統,眼下還名正言順領銜十七大籌備工作小組,因此包括安排各省部級班子的具體事務,胡錦濤是無法繞開曾慶紅的,相反在許多時候需要曾慶紅的首肯才能真正落實。因此,胡的主體工程,曾要摻沙子乃是舉手之勞,至於沙子摻到什麼程度,明年十七大就能見分曉。

在鄧小平年代以來,年齡關已成為中共權力更迭的一個重要準則。十七大時,六十八歲的年齡對曾慶紅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門檻,但是他不會甘心就此功成身退,繼續留在權力核心實際上是他的既定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改變現行規範,也就是六十八歲不再擔任政治局常委的遊戲規則要變!要做到這一點,沒有胡錦濤的配合是不行的。很多撲朔迷離的場景就由此而來:

曾慶紅派遣辦公室主任施志鴻等與美國高層的直接接觸,從外交來講當然是配合胡錦濤的「和平崛起」策略攻關,客觀上卻是向美國方面展示了曾慶紅在中南海權力中樞的實際權威。對胡錦濤上台後表現極為失望的白宮,在胡訪美時堅持不給「國事訪問」待遇,這種對胡的刻意冷落,是否也給曾一個信號?無獨有偶,李柏光在見過布殊回國之後,曾派人請他「喝荼」‥‥,顯然國際社會的對華政策,至少已經成為曾慶紅為首的太子黨的一個重要籌碼。

媒體、外交、異議人士這些都被傳統的中共官僚視為危途,卻難不了太子黨,他們才不在乎別人是否把他們作為中國顏色革命的代理人,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是可以不守共產黨規矩的。劉亞洲在外交事務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上放言高論是一例,曾慶紅特批陳一諮等流亡人士回國奔喪也是一例。一般相信,今年六四前夕,四川周國聰家人獲得「困難補助」,背後有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公安部長周永康和曾慶紅的影子。對海外流亡人士進行統戰,甚至和法輪功接觸談判,或者在相當的範圍裡鼓吹十七大應進行總書記直接選舉‥…這些在胡溫看來十分出格的舉措,曾慶紅太子黨憑藉自己血統優勢卻屢有突破。

曾慶紅的策略:以進為退

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覺得在中國今天真正能做點事情只有曾慶紅、劉亞洲那幫太子黨了,胡錦濤雖然沒有少提新的政治口號,但是思想上保守僵化,施政上蠻悍無能,已然是一個「扶不起的劉阿斗」。而在省部級中間這一層的,被稱為中共第五代後備隊人選的團派的李克強、劉奇葆、張慶黎、周強等,遠遠不如習近平、俞振聲、王岐山、薄熙來之類的太子黨幹得有聲有色。但是,胡之團派與曾的太子黨實際上是中共的一體兩面,他們的根本利益已經基本一致,即便曾為首的太子黨上台,其基本的政策路線也下會有根本的變化,可能出現的倒是更加兩極化:社會經濟政策方面會更加開放,政治方面的高壓統治會更加嚴厲,對社會反對力量的鎮壓會更加毫不留情,要知道一九八九年鄧小平大開殺戒的決策思想,就是源自太子黨的一句話:「殺二十萬,太平二十年!」

由此,我們基本可以看到,曾與太子黨目前頻密的動作,甚至在外界看來「取胡錦濤而代之」的架勢,基本上還是在「做牌」。精於權謀的曾非常明白,他取胡代之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江澤民離任時,直接把班交給曾,所有風險都由江扛了,而今天再走這一步棋,曾即便承受了所有風險,也未必能獲得比目前這個位置上的更大利益──胡雖然是名義上的一把手,實際權力卻由他分享甚至代行,而各種弊政的罵名主要有胡承擔了。

除了改變六十八歲年齡線遊戲規則這一條需要逼迫胡等就範,曾在十七大的投票選舉時也面臨考驗,由於他與江澤民和上海幫的淵源,以及他敢於露鋒芒的辦事作風客觀上開罪了一大批黨內同僚,屆時他的得票數肯定不如有「票王」之稱的胡溫,甚至會有很難看的差距。著眼於「過關」──維持自己在政治局常委的實際權力──爭取自己權益最大化,他選擇的策略是以進為退。

美國的選擇與胡曾的選擇

然而,胡錦濤也意識到:他與曾慶紅所謂「合則雙贏,分則兩敗」的說法是有條件的。一力面他急需曾慶紅的幫助來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繼續容忍曾慶紅分享最高權力,十七大後依然無法擺脫大權旁落的事實,「胡錦濤時代」就徒有其名。誰都明白,在中國改建一個房屋,如果你要開一個窗口,一定先要說是開一個門,甚至要推倒一堵牆。於是,胡系就放出風來:到了十七大,政治局常委只留胡錦濤一人,其餘全下,常委改設五人制。這顯然是針對曾慶紅「要價」的一個「還價」,眼下雙方的交鋒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共專制就怕鐵板一塊。六四後,既得利益令中南海確立了「同一條船」的共生關係,維繫著十七年來的局面。但是,多元化的利益關係在今天中國社會已經相當發達,以胡曾交鋒為主線,胡溫與太子黨、上海幫日益複雜的三角關係等等,顯示出中共分裂公開化只是時間問題,對此,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還在繼續考察,雖然促進中國民主化的對策已經確定,但中國的民主化轉型最終還需要落實到中國人去做。

近期,余杰王怡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評壓力,其中有一種社會心態在作祟,那就是:以為布此舉是在為未來的中國政治領袖背書。這種心態與實際顯然是有很大距離的,但卻從側面證明,中國社會很在意美國對未來中國政治領袖的態度,美歐民主國家對此已經有所認知,並將更自覺的運用這一影響力。所以,國際社會一旦明確它具體的支持對象後,中國社會的變化就會越來越明朗、越來越快速了。對此,不管是懼怕美國的胡錦濤,還是裝得親美的曾慶紅,順應潮流依然還有活路,如選擇對抗,除了倒退,是不會有出路的。

《動向》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錢博飛:金正日把張德江和胡錦濤捆到一起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