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钱进中国 台投资率大降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孟伦/专题报导

经续会将放宽台商投资中国40%上限列入“其他意见”,苏内阁是否借此宣布松绑这项规定,引起各方争议?不过,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若台商投资中国比重越高,国内投资率就越低;因此,经济学者认为,在台湾投资率未回升一定比重前,仍不宜放宽对中国投资上限。

投资低落 影响经济

“国内投资”是一国经济成长重要的原动力,也是创造国内工作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尽管高投资率不必然表示国家总体资源已做最有效率的配置与运用,但台湾投资率(即国内投资金占GDP之比重 )却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居于亚洲四小龙之末;尤其,自2001年之后,我国投资率更跌破20%以下至17.36%,并落后美、日等先进国家,对台湾经济成长直接产生负面效应。

从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在国际评比机构,如:WEF(世界经济论坛 )等各项国家竞争力排名每年都有进步,显示我国整体投资与经济的环境良好,问题是为何台湾投资率会如此低落?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向恺指出,或许有些人会把我国投资率低落,归咎于国际经济不景气,但若全球景气不佳,对各国投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换言之,国际经济不景气固然是影响2001~2004期间,台湾国内资本形成过低的重要因素,但绝非唯一的因素。

投资中国 取代台湾

林向恺强调,台湾投资率偏低真正原因,在于“厂商过度投资中国、导致投资台湾被取代”。

据统计,台湾对中国投资率(投资中国金额占我国GDP比重 ),1999年为0.42%,到了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2.15%、1.74%;其中,由于今年1~6月核准对中国投资金额达35.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35.21%,前国策顾问黄天麟更预估,今年中国投资率可能达到2.4%,创下历史新高纪录。

反观台湾投资率(国内投资金额占我国GDP比重 ),1993年还高达25.69%,在1999年为23.19%,但到了2004年和2005年仅19.99%、18.91%;因此,根据林向恺的研究分析,只要台商对中国投资金额占GDP比重愈高,台湾投资率相对就会愈低,即两者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一个国家资金是经济成长来源的活水,资金若大量出走到海外,会冲击到国内经济发展、产业面临空洞化、就业机会降低,政府税收也会跟着减少!”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员蔡吉源说。

林向恺抨击,民进党政府没有妥善管理投资中国政策,才会造成目前的情势,他指出,1993~1999年期间,政府对台商投资中国采取较严格的规范与管制,这段期间台商对中国投资金额占我国GDP比重,维持在0.5%。

但2001年经发会两岸组达成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的共识,林向恺指出,开放的结果导致台商投资中国金额占我国GDP比重大幅攀升。

放宽上限 时机不对

由于目前有部分企业对中国投资,已经超过、或濒临上限比重,引起工商团体代表要求政府放宽中国投资上限,并且在经续会与台派学者、台联立委激烈辩论。

对此,林向恺表示,企业赴中国投资上限规定,主要目的在考量两岸关系特殊,且避免台商过度投资集中在中国。他强调,“要松绑台商投资中国上限,起码也要等到国内投资率回升到25%之后,才能开始放宽”。

蔡吉源也认为,政府拼经济方向要搞清楚,要想办法扩大投资台湾,而不是去放宽投资中国,他表示,“不是要绑住台商、不准去中国投资,而是现阶段已投资太多,目前时机根本不对”。

黄天麟并建议,政府应积极制定“投资中国政策目标”,例如:逐年降低对投资中国占我国GDP比率,由今年开始,五年内至少要降低至1.5%为目标。

※小辞典/40%投资上限

所谓“投资中国金额不得超过40%上限”,其实是一种统称,政府现行对于台湾上市柜公司投资中国之相关限制,是采取“阶梯式”之规范、考量公司之规模大小,换言之,并非所有台湾企业都“一体适用”40%投资上限规定。

依规定,若我国上市柜企业之净值为新台币50亿元以下,赴中国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净值之40%;但是,若企业的净值达到50亿至100亿元,适用门槛则为不得超过30%;若企业净值超过100亿元,则投资上限不得超过20%。

政府这项中国投资政策,是源自于2001年8月所举行的经发会,当时,将中国投资政策从“戒急用忍”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并据此订定中国投资审查机制。其它开放的项目,还包括:简化投资中国产业分类为“禁止类、一般类”,大幅放宽投资中国项目,并取消赴中国投资个案金额之上限。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