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襲新衫 印證垂死之愛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從這學期開始,輔仁大學織品設計系的新生,每個人都要縫製一件衣裳,送到遠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讓病患們穿得漂漂亮亮、很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

這個想法來自於輔大十六名帶領「服務 — 學習」課程的老師,在暑假期間,深入德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之家做了一週志工,所結下的跨海情緣。

教授餵飯清便 感受生死距離

這一群來自臨床醫學系、織品設計系、經濟系、企管系、護理系的「教授志工」們,把在冷氣房、研究室寫論文的雙手,化作餵食貧病老人吃飯、幫老人家清洗衣衫糞便的雙手,他們從瀕臨垂死者的身上感受到愛,也把這份愛加以回饋。

神父嚴任吉說,垂死之家的志工來自世界各地,每一天清晨開始的工作就是餵飯,緊接著幫病患洗澡、修面、洗衣、曬衣,由於裡頭幾乎沒有電器,所有工作都依靠雙手。

「第一天我餵一名老人家吃飯時,發現他骨瘦如柴的左腳裂開一大段,骨頭和碎肉的縫隙間爬滿了蛆,生理一陣反胃。當時身邊有人把剛結束最後一口呼吸、蓋上白布的病患抬出,第一次感到生與死的距離是那麼接近,卻又那麼的自然和平靜。」

「可能你今天餵了他吃飯,下一刻他就離開了人世,所以每一位志工都把身邊的病患,當作是最後一位服務的長者,竭盡所能地奉獻,希望這些一輩子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走的那一刻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愛。」

垂死之家裡的男患者約五十人、女患者三十人,志工們輪著做事,企管系副教授周宗穎回想著說:「一天我餵一名老人吃飯,一口一口小心翼翼送進他的嘴裡,餵完了一盤,他還想吃麵包,我配合著他扭曲的身體餵食,滿足他所有的需要後,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

「之後我幫忙抬老人去洗澡,想不到繞了一大圈後,剛好輪到幫同一位老人家擦身體,但我已不記得他,當我蹲下來為他擦拭雙腳時,老人家摸摸我的頭微微笑,原來他記得幫助過他的人,心裡的感動油然而生。」

縫衣補衫 讓死者尊嚴辭世

此行剛好有三位是織品系的老師,當她們為病患摺衣服時,發現許多衣服都已脫線破洞,因現場有縫紉機,於是就幫他們一件一件作補強。耶穌會使密室老師鄭寶彩表示,仁愛修會的修女看了好高興,直說:「我們一直找不到會做衣服的志工啊!」修女詢問,能不能為垂死之家的病患,做一件漂亮的衣衫,在離開人世時能穿上完整的新衣。

於是,輔大織品系老師著手設計衣服,在離開印度前,還把設計、打板、剪裁整套作法交給當地的修女和接手的澳洲、德國志工。

「我為人們設計了四十年的流行服飾,想不到,到了垂死之家,竟是為垂死的人做最後一件衣裳。」創辦輔大織品系四十年的修女羅麥瑞感慨地說:「這些人在走時什麼都沒有了,只有這件衣裳,而衣裳就代表了人的尊嚴。」

德蕾莎修女 創設垂死之家

「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由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撰寫的「讓高牆倒下吧」對德蕾莎修女的專訪,感動了無數人。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十八歲進了印度的修道院成為修女,德蕾莎在她的仁愛修會陸續創辦了垂死之家、兒童之家、老人慢性病中心、女精神病患之家、青少年啟智中心,收容窮人中的窮人。其中垂死之家的資深志工每天在街頭尋找路倒在同一個地方連續五天的垂死之人。

德蕾莎生前不只直接為最窮的人服務,也要求自己成為窮人,過著最儉樸的生活。除了電燈,幾乎沒有電氣用品,連傳真機也沒有。修士修女們連手錶都不准戴,她認為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

德蕾莎從不募款,以確保修士修女的純潔。比起金錢,她更希望有人肯做義工。至今半世紀,每年有無數國際志工湧入垂死之家,接續她未完成的志業。

(記者謝文華整理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