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無序擴張 巨額債務政府買單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4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凡心1月3日撰文)面對現時中國高校發展的困難局勢,有人毫不客氣做了如此的描述:高校擴招7年,負債2500億(人民幣,下同),同時培養出成千上萬的失業者。從1999年擴招開始捲入貸款風潮中的中國高等院校,到2008年前後所陸續迎來的還款高峰,由擴招帶來的擴建衝動,已經給高校帶來了嚴重的財務危機。有業內人士聲稱,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目前不少高校已經面臨破產,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如今的高校巨額貸款擴建熱,與當初的國企貸款熱驚人相似,中國高校已步入國企的後塵,不管巨額債務多少,只等著政府乖乖買單。

一項獨立完成的調研表明,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至2500億元。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學將遭遇可能的財務危機,但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負債累累,也有高校開始面臨破產危機。據悉,這問題已經引起高層的注意。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和財政部等部委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並已近日完成對教育系統貸款的調查摸底上報國務院。

連續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產生了可以預料的諸多問題。除了大學高收費、大學生就業難,當前最突出的是,無疑就是近年來各大高校的巨額債務。有報道指,當前制約高等教育發展最現實的問題是資源障礙,即「誰來為高等教育埋單」。被視為「財大氣粗」的清華、北大等高校都備感缺錢,難以繼續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承擔了高校擴招主要任務的省屬院校,教育經費則已經到了危急的程度。

但據國內媒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約84%的民眾認為,現在國內不少大學都說缺錢,關鍵就在於建設存在「面子工程」和「過度消費」問題。像中國人民大學,早前就被媒體披露一座三層高的食堂就耗資了百萬元安裝兩部觀光電梯。據該校一位教授表示:「該食堂三層一般是用來宴請校內外專家、領導的,安裝觀光電梯可能就是顧及面子的事兒。」

據中國媒體報道,在上世紀90年代,名列「211工程」之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曾因為校園面積小、住宿條件差等原因流失了很多優秀教師。可能正是因為在這方面吃了太多虧,2005年,該校校長紀寶成就說:「大師、大樓、大氣,一個都不能少。」他認為,要培養高水平人才,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辦學條件和設施,只有「築好巢」才可能「引到鳳」。無奈的是,持有如此看法在自己在位時炫顯業績,紛紛大興土木的高校官員還不只一人。又例如位於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投資金額達50億元,廣州某大學城總投資120億元,江蘇等地一些大學城投資最少也在40億到50億元,高校無序擴張所導致的財務隱憂比比皆是。

另據中國《經濟觀察報》稱,廣東工業大學計劃2007年成為廣東省學生規模最大的高校。當時搬遷到廣州大學城,一共貸款20多億元。2003年開始還貸,每年1.3億元,政府貼息到2008年。2002年,廣東省曾提出招收公辦新機制學生,也即高收費學生,增加收入用以還貸。當時計劃,幾個校區將招收此類學生1.8萬人,實行按全成本收費用於還貸。但是2004 年,這種做法被教育部叫停。現在廣東工業大學所面臨的困難是:無法按期歸還高達20多億元的貸款。

報道引述來自廈門大學教授鄔大光表示:「無力按期清還貸款的高校並非廣東工業大學一家。由於貸款額度太高,和政府貼息期的結束。隨著還貸高峰的到來,多數高校也只能是有心無力。」根據鄔大光過去兩年中調查20多個省過百家學校,數據所得出的結論:公辦高校的貸款規模在2000億到2500億元。他認為,「如果加上未計算的項目,數字可能更大。」其中,未計算的項目就包括:一是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項目是基建單位先墊付的資金,幾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資金;二是校內集資,多是學校從教職員工那裏的「高息攬儲」;三是學校沉澱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經費等。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6月評論就質疑,在高校無序擴張,債臺高築的今日,有地方還發生銀行封賬的高校財務危機。高等教育繼續發展的經費究竟在哪里?首先,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已不可能繼續增加。目前中國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經費的結構中,高等教育經費約佔24%左右,已經大大高於各國的平均水平。國務院領導一再明確表態,今後新增的教育經費將主要用於農村義務教育;其次,高校向銀行貸款的渠道已被嚴控。目前全國高校的銀行債務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教育主管部門已嚴令清查和控制高校貸款;第三,繼續提高學費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大學每年5000元左右的學費,幾乎達到了「天花板」,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得再提高,嚴查高校亂收費。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政府撥款、銀行貸款和收取學費——幾乎都被堵死,高等教育要繼續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路在何方?

熟不知,高校無序擴張跟地方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原來高校的擴張可以帶來地方GDP增長以及周圍地區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不少地方政府相當積極解決和緩解高校經費不足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個別銀行貸款也掃除了後顧之憂。據報道,早前在東南沿海一所高校就因為貸款額度太高,喪失還貸能力,最終在地方政府的調解下,以「置換」的方式,轉到另外一所大學門下,化解了債務危機。實際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在為此買單。浙江省政府最近已決定財政拿出 40億元,直補大學貸款利息,河南省政府也醞釀拿出一些資金為學校償還1/3的利息。就因為公辦高校是國家的,於是乎,校方無力償還的債款要國家來買單竟然變得無可厚非也理所當然。

其實,高校作為一種非營利性機構,其大規模舉債經營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高校決策者紛紛熱衷於此,不僅是出於擴招的需要,更多地還是出於政績的考慮。據透露,尤其中國的高校就隸屬於龐大的行政體系,高校領導所遵從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他們的前途命運都掌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手裏。在現行的機制下,在有限的任期內,高校領導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績和能力,像地方官員一樣熱衷於大規模擴建並不足為奇,只要能為地方帶來GDP的增長及房地產的繁榮就記上一功、論功行賞,領導層都樂而為之。

與其他任何行業相比,高校似乎有更加「神聖」的理由來要求公共財政幫助自己度過難關,所以佔到學校基建總投資的80%以上的銀行巨額貸款,很大可能最終得使用公共財政為高校買單。但公共財政畢竟不是「唐僧肉」,公眾不僅有權看到公共財政最終用在了哪裏,而且有權看到究竟是誰在揮霍著民眾的財富,並且應當利用社會輿論的方式令「決策失誤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否則的話,所謂「政府買單」終不免只是慷民眾之慨而已……

有評論認為,公辦的事業單位把包袱丟給政府是固有的思維,「由國家買單」已成了最後救命的稻草。一定程度上,高校已經走上了「盲目貸款、財務危機、不良貸款、財政負擔」的國企老路。當初為了減輕國企負擔,同時也為了防範金融危機,國家財政不惜血本為國企債務托底,又是核減,又是豁免,一次又一次「剝離」。而國企老路證明,把公共財政作為任意提款機,只會貢獻上惡性循環裏最為重要的一環,即:又從「財政負擔」過度到「盲目貸款」,由此周而復始。

今天的高校負債事實上也是教育產業化產下的一個怪蛋,為賺取全民受教育需求的銀兩而舉債擴張,離譜的高額收費過去已讓無數的受教育者為其墊付「巨額首期」,但要納稅人今後為其盲目擴張、過於貪大釀成的苦果再買單,恐怕不少公眾難以如此大度。而當務之急的是,群眾和媒體要密切監督高校的這種「胡鬧」,國家也要追究高校「失策人」 必要的責任,方能避免高校重走國企舊路,公眾沒有理由替高校的「不務正業」買單。(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東海一梟:科學巨人,道德侏儒
中國大學畢業生年年增加就業困難
組圖:畢業生招聘會「搶飯碗」
冉雲飛:請看今日中國大學校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