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皮諾切特的政治遺產

劉水

人氣 18
標籤:

【大紀元1月4日訊】智利前軍事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以91歲高齡在世界人權日的那一天死亡,他的流血政變上台跟他在世界人權日死亡,同樣充滿了諷刺。

1973年,在美國的支持下,皮諾切特推翻民選總統阿連德建立軍政府。他17年的威權統治給智利人民帶去了什麼?在任內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8%,使得智利成為南美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但在同時,殘酷壓制民主,解散國會,廢除憲法,並實施黨禁和言論禁錮,特別是殘暴鎮壓政治異見者,造成大量侵犯人權的事件。經濟自由無法替代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是民心所歸,捨棄政治自由無異於緣木求魚。儘管皮諾切特時代早落下了大幕,但是給重經濟改革輕政治變革的中國,留下了可供借鑒的寶貴遺產。

遺產之一:民心難違

皮諾切特死去之後,一切並未結束。智利政府沒有為他舉行國葬,只讓軍方降半旗象徵性致哀。現任總統巴切萊特曾說,為他舉行國葬違背自己的良心。皮諾切特曾經說:「我不是獨裁者,因為獨裁者都晚景淒涼。」事實任何呢?1998年,因為西班牙指控他殺害西班牙人及其後裔,皮諾切特在倫敦一家醫院就診時被逮捕,隨後雖然得以釋放回國,但從此開始了咎由自取的晚年淒涼生涯。從政治謀殺、侵犯人權到偷逃稅款,共達300餘起的各種起訴接踵而至。他先是靠終身參議員的身份免於受審,後來法官宣佈取消他的這一身份,他只好以健康原因來拖延,免於坐牢。

智利部分民眾覺得這些做法對皮諾切特不公平。在他執政期間,讓智利迅速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擺脫了貧困和混亂,使智利成為南美強國。皮諾切特在他下台之後,也不無得意地宣稱:「我接手的時候智利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而移交的時候它則基礎堅實、未來美好。」但是,皮氏只說對了一部分。社會財富只流向了少數權貴和富人手裡,大多數民眾並沒有受惠;為自己高壓統治期間數千名遭受屠殺、失蹤、流亡者犯下的罪責洗脫。

但是,世界輿論和智利人民並不領皮諾切特的情。皮氏死後,根據智利媒體的調查,智利民眾反對以國家領導人待遇安葬的人數超過半數。更多的智利民眾走上街頭,興高采烈慶祝他的死亡。世界主流輿論也普遍認為,皮諾切特是一個尚算幸運的軍事獨裁者,把他與正在接受審判和關押的薩達姆比較。可以說,智利民眾給予他公正的蓋棺定論和待遇。

遺產之二:社會財富分配不公

皮諾切特上台後,立即採取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皮諾切特起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哈耶克、弗裡德曼等一批自由主義經濟大師來貫徹他的政策。皮諾切特開創了智利經濟放鬆管制和私有化的紀元。他先後廢除了最低工資,取消了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這些政策的支持者們(尤其是弗裡德曼)認為「智利奇跡」是因此產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了35%)。反對者則指出,智利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40%。在皮諾切特當政的最後幾年,情況略有改善。1990年失業率降至7.8%。阿連德時期出現的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了補救。

但是,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支持智利經濟自由的初衷,顯然與皮諾切特政權的願望尚有遙遠的距離。這些經濟學家把經濟自由當作國家文明的必要手段,而不是作為結果。但在皮氏看來,只要經濟自由了,他的威權統治便可以得到長期穩固。因為他們認為經濟自由本身是自由之一,同時它是政治自由的條件。他們從來沒有說過,民眾只有經濟自由就夠了。弗裡德曼很早就說過:「作為自由主義者,我們把個人自由,也許或者是家庭自由作為我們鑒定社會安排的最終目標。」到後來,他反覆強調,智利只是意外,而不是規律,因為軍人政權的組織法則是自上而下的集權,而自由市場剛剛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分權。他預言說,「我有言在先:除非軍政府為致力於政治自由的民政府所取代——正如民政府所宣稱的那樣,政治自由是它的目的所在,否則的話,這種自由市場政策不可能持久」,「政治自由反過來又是經濟自由得以長期保持的必要條件」。

皮諾切特製造的經濟繁榮後果是什麼呢?施行的私有化政策,削減了公共開支,廢除了工會權利,這些都對智利中下階層產生了消極影響,事實上是對他們的掠奪,而只對富有階層有利。

遺產之三:殘暴鎮壓政治異見者

皮氏當政期間,更多的是以一個獨裁者面目出現。皮諾切特破壞了智利的民主政治,攫取個人利益,實行了導致數千名反對者死傷的國家恐怖主義政策。他採取高壓統治,驅趕、關押、殺害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智利「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發佈的報告認為,皮氏統治期間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嚴刑拷打也是軍政府鎮壓異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萬的智利人因此逃亡國外。2004年,「政治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佈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遭到了軍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於軍人建政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稱他們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間遭到拘禁的)。
皮氏任內,智利頻繁發生騷亂與暴力襲擊,政局不穩。另有數次未遂暗殺,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劇了迫害的惡性循環。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阿連德政府內閣成員奧蘭多·勒特裡爾(Orlando Letelier)在華盛頓特區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而在此前2年,前任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1976年9月,智利形勢引起了國際關注。

遺產之四:功過不可替代

智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在政變之前有長期的民主憲政史,鮮見軍人干政。皮氏軍政權的血腥恐怖統治行為,無法撼動暗中湧動的民主根基。1980年,智利新憲法公民投票獲得通過。新憲法規定,1988年進行等額選舉的總統大選,1990年還政於民。皮諾切特在那次大選中失利。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總統大選,帕特裡西奧·埃爾文獲勝,於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皮諾切特卸任後,仍保留軍隊總司令的職務至1998年。根據1980年憲法的規定,他可以在智利參議院獲得一個終身參議員席位。

政治自由或者說制度文明的內核在於:一個執政者不管他如何對國家民族居功至偉,只要他手上沾著鮮血,就會受到指控和審判,這是現代國際社會的一個共識。沒有誰可以為皮諾切特辯護。智利的經濟奇跡本身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尤其是自由主義大師哈耶克和弗裡德曼都曾經為他辯護甚至伸出援手。人們爭議的焦點是:專制政權(或者叫威權主義)是否也能夠甚至可以更好地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帶領國家發財致富?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如何?智利自1970年代軍政府上台到1990年新的民選政府登台以至今天,恐怖政治遺留的陰影遠遠大於跛足經濟增長帶給人民的歡愉,民眾給經濟自由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民主憲政的力量是偉大而持久的,智利人民經過短暫的恐怖噩夢之後,重新擁抱了民主和自由。智利人民是幸運的,儘管付出了血的代價,他們親手埋葬了那個昏邁的獨裁者和他的獨裁專制制度。

2006年12月23日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智利政府拒絕為皮諾契特舉行國葬
為祖父辯護 皮諾契特孫子被智利軍方解職
劉水:乞討作家洪峰知恥而後勇
劉曉峰:像他那樣傳播和捍衛自由——為米爾頓•弗裡德曼而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