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今年台北最後一朶蓮花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5日訊】 (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回想今年6月、7月艷陽高照的大暑天,一大早5、6點就有許多運動、打拳、煉功、攝影的民眾群聚植物園,在蓮花池畔每年有上萬人來此賞荷,據史博館黃永川館長的描述,國民政府遷台以後,植物園按南京植物園荷花池的藍圖設計建構,日治時代台北植物園叫「苗圃」,當時已有水塘,但沒有貫穿荷池的長廊,荷花池重新規劃成為現在的模樣。

民國44年教育部張群部長規劃南海學園,園區內設有教育廣播電台、國立編譯館、中央圖書館、藝術教育館、科學館….還有歷史博物館等,對面建國中學,是人文氣息濃厚的文教區,在此上班、上學比較寧靜,據說植物園是台北市負離子指數最高的地方,也是管理最好、植物生長最佳的園林,鳥類也最多,一區內就有幾十種不同植物,也有不少人來此賞鳥。

7月8日史博館舉辦小學生荷花池寫生比賽,有好幾百人參加,在這裡許多景物都可入畫、拍照,早期攝影荷花的有耿殿棟,畫荷花的有林玉山、張杰、文霽,後來有許忠英等較年輕一輩的畫家,還有文人、詩人也愛到此地尋求靈感,清晨賞荷寫荷,10點鐘天氣熱了可以到史博館參觀,尤其館內3樓的荷風閣,是當年張大千最喜歡來的地方,這裡有美人靠,老先生走久了坐在這裡很舒服,張大千常來這裡觀察荷花姿態,回去後再提筆作畫,荷風閣三個字就是他親筆題的。

今年86歲高齡的老畫家張杰,已有10多年未曾來到池畔寫生,他說今天有新唐人電視台來拍攝,他特別跑來看看老朋友–荷花,這幾年他通常在家中畫荷,表現的是畫家個人的境界。

那一天早上不到9點鐘,遠遠就看到張杰背著長長的畫架與大大的合板來到池邊,他一邊用荷池的水刷上畫紙,一邊侃侃而談,他說畫荷花,不分雅俗,什麼人都會欣賞,就像白居易的詩一樣平易近人。

20年前他來寫生時有賣枝ㄚ冰的老太太看著他畫荷,老太太看了半天說,在這裡你畫的比真的還好、還有趣,因為我表現的是個人的境界,不是看山畫山看水畫水,但見張杰落筆千鈞有力,花苞枝葉一氣呵成,此時巧遇健康國小的幾十位小朋友要來看史博館兵馬俑,大家圍著張爺爺高興的拍照留念呢!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