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國際趨勢 學者:政府不宜干預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報導】為物價波動把脈專題之一(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六日電)物價不斷喊漲,令市井小民膽戰心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副教授簡立賢今天表示,這波物價上漲肇因於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沒想到秋颱來襲,蔬菜短缺價格上揚,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但因物價上漲是國際趨勢,政府的作為就是儘量讓市場運作公平及透明,但不宜干預。

簡立賢表示,國際原物料的上漲,在中國申奧成功後就隱然出現,中國成為金屬、糧食等原物料的大量需求者,但供給面卻無法隨之增加所致,但這個問題在幾年前就產生,台灣的物價上漲還有其他因素。

簡立賢指出,因為石油的上漲,也帶動生質能源的發展,因為看好做為生質能源原料的玉米,糧食重要生產國的美國,雖然玉米種植面積擴增四成,還是無法趕上需求造成玉米價格上漲,玉米價格看俏,原來種植大豆的農田也改種玉米,大豆產量減少,使得飼料價格因而上漲,肉品也跟著上漲。

秋颱在相關單位沒有預期之下來襲,國內民生所需的蔬菜受到嚴重衝擊,簡立賢說,蔬菜價格的飆漲,造成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相關單位根據以往經驗,認為十月以後不會有風災,而沒有較多的蔬菜貯存量可以適時釋出,菜價的上漲逐步帶動其他物價的調漲。

簡立賢認為,新台幣匯率是跟著美元走,但美國因為伊拉克戰爭及次級房貸問題疲弱走貶,台幣也跟著貶值,在國際原物料都上漲之下,台幣購買力下降,由於台灣能源幾仰賴進口,他觀察中油公司大都在現貨市場購油,較少採取期貨契約,今後可以調整現貨及期貨採購比率。

至於政府是否要採取措施平抑物價?簡立賢認為,依過去經驗來看,政府抵抗通貨膨脹的結果,最後都是由全民買單,因此,政府最好尊重市場機制,既然物價上漲已成為國際趨勢,政府能做的就是儘量讓市場運作公平及透明,讓民眾了解國際趨勢及行情,降低民眾的預期心理,否則一旦發生搶購行為就會火上加油。

簡立賢強調,政府不宜對特一產業進行補貼,而是應該協助弱勢族群,補助營養午餐、特殊家庭餐費等,政府的角色就是做公益、濟弱扶傾,並研究如何因應高油價的來臨,了解其他國家的作法,例如日本也是石油進口國,可以看看日本的作法如何。

相關新聞
綠府只管入聯不管物價  馬英九:只有國民黨來作
訪視傳統市場超市 呂秀蓮:物價尚平穩
張俊雄:CPI上升 受原油上漲及次級房貸影響
物價漲添升息預期  新台幣午盤升2.6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