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調 廉價糧食時代終結

人氣 1


今年糧食價格第二波上漲,進一歩刺激通膨,已成各國央行的夢靨。而貧窮國家大都依賴糧食進口,更是苦不堪言。(LAKRUWAN WANNIARACHCHI/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編譯)全球暖化,氣候失調,收成欠佳,加上新興國家的崛起,與生質能源的提倡,促成糧食價格近年來的飆漲,似乎宣告廉價糧價時代已終結。高糧價使部份農人致富,但卻讓窮國饑民苦不堪言。而糧價持續飆漲,讓全球通膨形勢更加嚴峻,也讓各國央行面對當前不景氣的寬鬆政策上,投鼠忌器。高糧價或許將是未來幾年相當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各國政府與民間不得不重視的課題。

糧價飆高 通膨拉緊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全球糧食價格又有進一步上漲壓力,本週一剛公佈穀物的基準價格又漲了許多,第二波糧食上漲引發的通膨,即將衝擊全球各大經濟體的情勢似乎不可避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2008年3月交貨的小麥與稻米價格已經創下歷史新高,大豆價格為34年高點,玉米則達到11年來高點。

今年夏天第一波穀物價格的飆漲衝擊批發市場,也影響了供應鏈,最後導致持續的通膨。歐洲地區11月份的食物價格上漲4.3%,從而使物價指數年增率由10月的2.6%增加到3.1%,是六年來最高漲幅。美國11月食物漲價4.8%,迫使物價上漲到達4.3%。在英國,10月份食物價格已上漲了5.1%,分析師預期糧食價格再上漲將使11月份的物價指數再飆高。

在週一的期貨早盤交易,3月交貨的小麥基準價格上漲30美分,每口10.09美元,首度突破10美元的關卡,比12月份交貨的合約價高出7.5%。玉米的新基準合約價格也比前一期價格高出5%以上,08年3月玉米合約價格每口4.43美元,是11年來近月份合約價的最高價格。1月份交貨的大豆基準合約價格上週五也漲到了34年新高的每口11.92美元。稻米1月份交貨的合約價格也漲到了歷史新高的每英擔13.310美元。

美國經濟諮詢公司(US consultancy Advanced Economic Solutions)的分析師比爾(Bill Lapp)表示: 「我們已經見識到了今年的糧食價格的上漲速度是1980年以來最強勁的一年,但是漲幅最大的衝擊將在08年上半年顯現。」而糧價持續性的上漲必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衝擊消費者,也會產生通膨壓力,並使央行在對抗經濟不景氣的寬鬆政策上有所顧忌。

窮國飢民苦更苦

當雜貨店商品售價節節攀高時,政策上就很難使高經濟成長與低通膨並存。但如果更高的糧價能促成飲食習慣的改正,對較為富有的地區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然而對貧窮國家來說就苦上加苦了,因為高物價會造成更多的飢餓與營養不良。

部份農人受益於此一高糧價時代,這無庸置疑。但對許多貧窮的國家,包含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來說,大都長期依賴穀物進口,處境就十分不利了。在這些貧窮的國家中,最貧窮的國家甚至70%的國家預算都用在糧食的購買上。

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表示,撒哈拉南邊的非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營養不良。這個比例從1990年初期到現在幾乎沒什麼改變。高糧價使這地區的人生活更加困苦。

供需失調是主因

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需求拉高、收成不佳,和糧食庫存降低所導致的。許多年以來,透過科技和管理的改善使農作物的供給還能應付持續增加的需求,但最近情況就改變了。

供給方面,農作物栽培總是受制於大自然,許多糧食輸出國家今年氣候失調,產出減少。尤其澳洲今年受到乾旱的影響,小麥收成欠佳,於是小麥價格再度飆高。在需求方面,中國、印度及其它新興國家的經濟蓬勃發展,當這些國家的人民富有之後便會改善飲食,於是會多吃肉類和乳製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因此動物飼料用的穀類需求便快速增加了。

另一方面,生質能源的快速成長則進一步使供需更加惡化。庫存方面,美國農業部預測全球玉米庫存降到33年來新低,只剩下7.5週的消費存量,而小麥則是47年的新低,只有9.3週的消費存量。有鑑於此,總部在倫敦的摩根史坦利農產品主管吉恩(Jean Bourlot)表示: 「高穀物價格還會維持在高檔。」

廉價糧食時代已終結

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一個成就是糧食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徹底結束了先進國家的飢餓問題,也使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獲得一些解決。從1961年至今,全球人口增加了112%,同期間穀物產量也增加了164%,肉類產量則增加近700%。

食物在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都相當充足和廉價,所以飲食過量造成的肥胖便成為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但此時全球食物供需系統恐怕要發生一個重大變化,並與過去的發展軌跡脫鉤。「廉價糧食時代已終結」是經濟學人雜誌近期對糧食上漲問題所做的描述。

過去一口只賣2美元的玉米現在售價是3美元;過去均價在3到4美元的小麥現在漲到9美元附近。由於飼料用穀物是肉類、乳製品、家禽等的主要成本,這些產品的零售價也反映成本上漲了。在美國,乳製品在今年漲了13%,蛋價漲了42%。其它國家也有同樣漲價的實例。

提倡生質能源是粗心的錯誤政策

美國政府的租稅補貼與節能的規定,進一步刺激糧食價格再度飆高,實難辭其咎。經濟學人雜誌就義正詞嚴地指出美國政府的補貼作法「粗心魯莽」。華盛頓郵報報導,自2000年美國玉米用做乙醇生產的比例是6%,目前達到25%,持續上升的趨勢依舊不變。

農人是這次高糧食價格的受益者。某個程度上,乙醇精煉廠的投資者也從政策上使用其產品的規定中獲利,儘管高玉米價格已侵蝕或吃掉了乙醇生產的利潤。雖然全球生質能源的產量從2000年以來增加了三倍,但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在全球運輸用油中生質能源市佔率仍不及3%。而根據某項研究,即使全美國的玉米都轉做乙醇,也只能取代美國運輸用油量的12%。

生質能源在政治上大受歡迎,除了能討好農人的選票外,宣傳口號上也有確保能源供給的安全性,以及遏止全球暖化威脅的訴求。不幸的是,這些說辭的結合是人為捏造的。其真相是:生質能源對節能效果不大,而且對環境暖化的遏止上也幫不上忙。換言之,用玉米做成乙醇來替代汽油,對溫室氣體的減少助益不大。說實在話,生質能源的需求反而助長開發中國家的森林砍伐。紐約時報就報導了印尼大量砍伐森林以增加提煉生質能源的棕櫚油的產量,而森林則可吸收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二氧化碳。

這個結果是始料未及的。從草本植物、穀物殘渣或木屑中取得原料的纖維素乙醇(celluloses)燃油,雖可產生效益,但玉米乙醇帶來的負面作用卻被廣泛預期。政府的補貼政策反映了以公眾利益的口號來達到個人目的的這種粗心且反諷的政治操弄。這個可能擴張乙醇產量的新農政法案正應驗了這句古老的名諺:選民一旦得到好處,即使政策錯誤百出,政治人物也阻擋不了。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糧價一漲再漲的前因後果
劉曉竹:全面推動漲價維權
農委會未來以酒精作物為主要能源作物
房仲:房市盤整 央行升息不致造成打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