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亞洲城市化對社會構成挑戰

標籤:

【大紀元12月2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7年12月26日華盛頓報導)美國一家智囊機構發表新的研究報告稱,今後20年左右將是亞太地區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在這個進程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城市化將加劇能源和水資源的緊張程度,給這個地區的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

*城市化發展受到資源壓力*

華盛頓的權威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全球戰略研究所剛剛完成一份題為《亞洲城市化過程中的水與能源之未來》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今後20年左右將是亞太地區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這個地區將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受到巨大的資源壓力,特別是能源資源和水資源。報告認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僅給這一地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報告說,經濟增長跟城市化是一個相互加強的過程。隨著經濟的強勁發展,人口將日益集中,大量地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目前,中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0%。中國計劃要在2000年到2030年之間把4億農村人口轉移到新開發的城鎮地區。而城市化的發展也推動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報告說,在過去25年中,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7倍多,從28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使4億多人脫離了貧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中國經濟的帶動下也得到了發展,在過去的5年中,每年都有5千萬人脫貧。

報告指出,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給這個地區造成了 巨大的能源壓力。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主要是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30年來,亞洲的能源消耗量增長了230倍,其中很大一部份來自中國。1980年以來,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翻了一番。

*中國能源需求猛增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

報告認為,中國的能源需求有增無減給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每年大約有30萬到50萬人的死亡跟煤炭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有關。中國工廠燒煤所造成的污染甚至給日本和韓國帶來了酸雨。中國和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釋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因此大增,加劇了全球氣候的變化。

除了化石燃料以外,水資源也成為亞太地區的稀缺資源。報告說,造成這一問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二是對水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報告舉例說,為了發展經濟,泰國、越南、老撾和中國都在連接四國的湄公河修建水壩,進行水力發電。

但是,大壩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威脅到下游農業地區的食物供應。城市的工業污水排放影響到水的質量,限制了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報告說,從1950年以來,北亞地區的人均水量已經下降了60%,東南亞地區下降了55%。中國的問題更為嚴重,城市的河水有75%以上不適宜飲用和養魚。城市90%的地下水都受到污染。

*亞太地區應走可持續性的城市化道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這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如果要沿著這個軌跡來推動城市化進程的話,顯然是行不通的,其經濟發展也是無法持續下去的。報告認為,這個地區的有關國家應當採取降低能耗、科技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完成從工業化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的過渡。

報告說,亞太地區如果沿著這條可持續性的城市化道路發展將會在許多領域產生很多的機會。中國已經做出計劃,要在2020年大體完成從初級加工基地到創新大國的戰略轉變,要通過發展先進科技來解決和管理環境方面的挑戰。中國現在有三個省已經開始實行綜合資源規劃相關的條例,推行“能效電廠”。

報告認為,如果這一計劃能夠在未來30年中在全國得到推廣,製造業能夠普遍使用高效發動機、高效水泵和高效壓縮機;建築業能夠在城市建設起高能效建築;消費者能夠使用高能效家用電器,那麼,這將為電廠建設及其運營節省大約5萬億美元的資金,同時還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

不過,報告對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往往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態度感到憂慮。報告建議公眾、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資源管理項目,通過市場和公眾的力量來推動公共政策的變化,增強社會的節能和環保意識。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報告:亞洲城市黃金地段辦公樓租金紛上漲
全球最佳貿易城市芝加哥第一 香港十二
紐約幼獅青少年管弦樂團將赴亞洲巡演
金融風暴十年後亞洲國家再現繁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